民国的舞台上,活跃着一群美丽聪慧的精灵,她们或是社交场上的明星,或是倡导女权的教育家,或是舞台上耀眼的明星,或是杰出的诗人、画家……她们有的如清泉般纯洁,有的如烈火般激情,她们就是那个时代最受瞩目的佳丽。
1、夏梦
表作有《马路天使》、《渔家女》、《红楼梦》、《忆江南》等。
很多对老电影不熟悉的人,也会哼上一两句“金嗓子”周璇演唱的《天涯歌女》,这是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周璇坐在窗台,手中摩娑着两条麻花辫,低头浅唱“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在周璇所拍摄的总共40余部影片中,甚至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电影版图上,这个镜头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光芒,并将永远定格于影史。
林徽因,福建闽县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令当时三大顶级才子动心的女子,她出生官宦世家,父亲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她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建筑学家,她是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即使是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敬称她为“先生”。
胡蝶,原名胡瑞华,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中国早期最著名的女演员,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利泰· 嘉宝"。
1931年主演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后轰动国内外。1933年元旦,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电影皇后"评选,胡蝶以21334票的最高票数当选,同年英商中国肥皂公司发起的"力士香皂电影明星选举"及1934中国福新烟草公司发起的"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两年之内"三连冠",被称为"老牌影后"。1960年日本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后门》获得最佳影片金禾奖,胡蝶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同年,该片再获日本文部大臣颁赠的最佳电影奖。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1986年年近八十的胡蝶又获得台湾金马奖殊荣。
阮玲玉,原名阮凤根,中国无声电影时期影星之一,代表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表演艺术最高水平,在民国时期的影坛地位仅次于影后胡蝶。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香山县。 因为当工人的父亲早逝,孩童时代的阮玲玉就随母为人帮佣;母亲节衣缩食,让她上学读书,就读于上海崇德女子中学,后辍学。1926年为自立谋生奉养母亲,阮玲玉考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主演处女作《挂名夫妻》,从此踏入影坛,代表作有《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三个摩登女性》等。阮玲玉生前出演电影29部,但历经乱世战火,目前仅发现9部幸存。
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张达民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于1935年妇女节当日服安眠药自尽,噩耗传来震惊电影界,各方唁电不可胜数,上海二十余万民众走上街头为其送葬,队伍绵延三里,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
欢迎光临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http://99sy.co/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