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4-1-6 07:54 编辑
总版主评析-15-[size=21.428571701049805px]
美丽不止于再现,艺术的不同凡响在于表现
人们喜爱莲花,周敦颐的《爱莲说》几乎人人会背诵。拍摄荷花,是所有摄影人的所爱。每年夏季山庄荷塘旁照相机与荷花竟美的壮观,成为新的风景线。 但是,在承德市地方网上的荷花照,大部分属于客观事物的记录——再现。数码照相机的技术性能让任何一个初学摄影的人都能拍出清晰靓丽的荷花。千篇一律,或者雷同相似造成审美疲劳。
这时,我们不能不佩服原承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耀南老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胶片摄影时期,黑白两色,他就已经创造了画意荷花的优秀作品。成为当时画意摄影的先河,对后来摄影家的艺术创作产生重大影响。李耀南的一幅墨荷被收进中国摄影家协会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而发行的《中国四十年优秀摄影作品集》里。
年轮又滚动了三十年,电脑代替了旧时的暗房,科技手段让摄影人如虎添翼,想象的翅膀载着摄影人尽情在天地间飞翔。
在这里展出两幅作品,让我们一起分享摄影艺术的多彩多姿而带来的快乐。
作者:从头再来 题目:残荷颂
这幅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国画的风格
作者: 健身 题目: 雨意荷花
这一幅具有西洋画的特点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美的发现和感知;二、美的提炼和酝酿;三美的创造和加工。 郑板桥曾在一幅画的题跋中写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翛作变相,手中之竹有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段名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艺术家一般创作的心理和思维过程。
郑板桥画竹对摄影人大有启迪: 1、眼中有所见,是艺术创作的起点,见多识广,摄影人必须走进生活,深入生活,善于发现和感知。 2、摄影作品是客观景物、事物的影像,但它不完全是客观事物的再现,作为艺术品需要比客观更高、更美。
有的人只重按快门,不重艺术理念的学习。不清楚提炼和加工的艺术原理,不知道再现与表现的差别。 表现是什么?是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即郑板桥所说的胸中有竹)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技术技巧表达出来。
2014年荷花开时,承德的摄影人应该会有新的飞跃吧!
201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