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雨石和众影友:还是那句话“功夫在诗外”。有了比较满意的作品,一定要冷静下来,考虑一下片子的内涵存在,切忌直白地点题。这和写文章一样,“文要曲”,要留有空间让读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你把你的命题摆在那,没有余地不行。这是我对杨老师的评析和雨石诸友回贴的理解。 |
拜读了杨老师的评析,感触颇深。摄影不光要拍好片,而且要命好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升摄影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水平。 |
每年有好多人去额济纳拍胡杨,我也曾去过。其实在经历艰苦跋涉看到大片胡杨后,对怎样拍一脸的茫然。去之前我还做了些功课。以后,我比较留意别人拍的胡杨片,也曾看到高手谈体会: 一阶段是初学,喜欢拍摄金色的胡杨;二阶段拍摄枯死的胡杨,反映胡杨的内在精神;三阶段拍摄胡杨的生存环境以及人与胡杨的关系;四阶段主要拍摄画意与印象胡杨。 的确,只有随着对胡杨的不断理解,才能逐步拍摄出----大漠轿子胡杨的 神、韵。其实这也是杨校长平时常告诉我们多关注环境与人的关系,有人,有物给作品以灵性。 借题反思,借题交流,杨校长总是引导我们启发,以求得对事物深刻的理解! |
我也特别赞同再议苏承的意见,不朽的见证。 |
好作品,好点评,好! |
杨老师的一番话,说到我的心里的同时,也把我拉回了拍摄现场。我的同事们这时也许在宾馆里刚刚起床,我已经在胡杨林和额济纳河边逗留了两个多小时。为了赶上集体活动,我要加快速度往回赶。突然,一袭白色的婚纱映进我的眼睛,多美的场景啊。白红黄的色调,一对新人牵手正准备拍婚纱照,他们后面四五米处,几个摄影人正在架设机器。新郎回头与摄影师沟通如何站位,我调焦后迅速按下了快门。这张片随意自然,正向杨老师评价的那样:这样一幅难以遇到的情和景,是摄影人的缘分。谢谢各位影友评价和支持,谢谢总版主的厚爱。 |
赞同、学习总版主的思想、观点。 |
千年品质百年情,赞--- |
共享总版主的精典点评!长知识,恰当的命名有着画龙点睛作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