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赞!老师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谢谢! |
感谢杨老师的加精鼓励,更没有想到得到杨老师如此高的评价很是荣幸!我没有正式学过摄影构图,也不知道如何安排主题还望杨老师多多指教,我会努力学习!以后摄影上的提高离不开老师们的指点和支持!感谢!!! |
感谢杨老师的加精鼓励,更没有想到得到杨老师如此高的评价很是荣幸!我没有正式学过摄影构图,也不知道如何安排主题还望杨老师多多指教,我会努力学习!以后摄影上的提高离不开老师们的指点和支持!感谢!!! |
看到了杨老师的这个点评很是开心,祝愿本片作者有大成就!这里说到了作者的思想与佛教的涵义,学习!我对作者比较了解,他没学过构图所以把主题安排在中间的吧(个人认为啊),他的作品很有想法后期厉害,这是我对他的评价! |
谢谢风雨同舟,热情跟帖,认真交流。 |
看了摄影前辈杨老师的经典论述,晚辈斗胆,浅析一下如何更好的在摄影中表现主题(主体),文中借用一些前辈的观点,望各位前辈见谅。 主体是作品灵魂的载体,主体在作品中的表现对作品主题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度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主体意识是当今摄影创作者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创作者应强化摄影作品的主体意识,用直接突出主体和间接突出主体的方法可以突出画面的主体。突出主体的主要技巧和方式有: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和面积对比.目前主流摄影主要采用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强调客体,延续以往抓拍方式,体现出一种当代的社会背景下的生命哲理性思考.另一个种强调摄影主体,通过摄影主体对拍摄环境,拍摄人物的控制,从而有效的表达摄影主体的思想.对于摄影的定义,我们不能仅仅以其机械复制性来定夺,照相机背后人的主体意识是无时无刻不渗透在创作过程中的,这应该是摄影内涵中的一个重要且无法回避的内容.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园"。规矩指前人的经验的抽象,这种抽象只要符合客观规律,对我们就有指导意义。但我们不能为老规矩框死。中国画论讲的"画有法,画无定法",是合乎辩证法的。总之对些原理、规律不能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又不能把它们看作不能突破的至宝。"艺术上的墨守成规是创造力的障碍。拘泥于简单地反映,屈从于公众的低级趣味,只能产生乏味的、没有特色的作品"。(《摄影构图学》86页) 构图是为了内容服务的,应以内容需要为根据,以新颖生动为目标。如果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戏剧目的,创造特殊意境,打破规律反而可出强烈效果。"有法无法,是为至法"。 陪体也称宾体、客体。是和主体有情节联系的次要表现对象。陪体的作用有三:其一,是陪衬主体,帮助主体体现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表达更加明确,更加充分;其二,是均衡画面,美化画面。若把主体比做花朵,陪体就是枝叶,红花加上绿叶扶才能丰富多彩;其三,是对情节发展、事件的进展起推动作用。 对陪体的处理,一般来讲其影像不能强于主体。为此,陪体的形象常常处理成不完整的状态。比如拍摄记者采访一位名人,以记者的后背拍摄名人正面,名人是主体,记者是陪体,记者除了背向镜头外,形象一般是处理成不完整状态,这是其一;其二,应在景别、光线、色彩、色彩和构图等方面都不应使它过于抢夺观众视线;其三,从整体上来讲,陪体在屏幕上占据时间要相对短于主体。 陪体的处理,切忌喧宾夺主,或平分秋色。当然并不是所有画面都有陪体,特写镜头就没有陪体。运动镜头画面主体和陪体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有时主体先出现在画面里,后出现陪体,有时先出现陪体,随着镜头的运动后出现主体。有时在复杂的运动镜头里很难辨别谁是主体,谁是陪体,这是和照片构图不同的地方。影视构图是以段落为单位进行的,所以每表现作者情感,注入作者情绪 在同一环境中,不同角度拍摄,给人不同的感受。要根据画面表现情节、内容、人物性格选择不同角度拍摄。但每个镜头都应有其主要表现对象(即主体) 主体:体现主题思想;处于画面结构中心,注意是结构,不是构图,它能抓住观者的眼球。环境:突出表现力,烘托主体。一般来说对环境的取舍决定了画面的成败。 用简洁的背景突出主体,对于人像摄影来说,人物是人像照片所要表达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画面内容的中心,而且是画面结构的中心,其他景物都要围绕它形成一个整体。所以说,在画面中摄影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突出人物。 对于初学者,突出人物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寻找一个比较简单干净的背景。比如一面白墙、一片绿草地等诸如此类既干净又不复杂的背景,这样摄影者只需把精力放在人物身上,不用担心因处理不好人物和背景的关系而导致照片失败的问题。 另外,摄影者要注意,眼神对于人像摄影尤其是半身人像特写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尝试着把人物眼睛部分放在画面显著的横向1/3线位置,这样不仅可以突出画面主体,而且构图也比较得当、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