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4-3-13 18:22 编辑
版主评析——34——
题 目 与 作 品
——由佛缘的一幅摄影作品谈起
最近,在我们的网上有一幅佛缘的作品,拍的是一个儿童的人像,光影效果很好,我已经将其加为精华。
(见图)
原作的题目是“儿童的内心世界”。跟帖的人不少,除了对照片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加以肯定赞赏之外,有的人对题目提出了另外的见解。比如: 1、现场的光运用的很好,构图好,题目稍差! 2、非常好的一幅作品,光影构图很好,讲究,就是题目稍欠,不如叫《童心》、《童趣》等等。。。 3、光影、构图都非常精彩!孩子好奇的凝视着桌子上装满筐的、黑黑的东西,像是思考着什么。那神态纯真、自然...... 题目改为“凝视”如何?
首先我要说;网上的这种平和的、民主的、友好的讨论气氛非常好,有助于影友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大家能在题目上去探索,说明共同认识到题目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不容轻视!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有时候一部很一般的摄影作品,由于有个很好的命题,就使这一作品增强了生命力;也有的作品拍得很完美,由于没有好的命题,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度。
其实,题目与画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题目是摄影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画面所呈现的形象意义的展拓与延伸,可增强摄影作品的表现力。有的时候标题对画面起着决定作用,简直就是画面的灵魂。有人打比方:“人美在眼睛上,文美在标题上”。还有人说,“给图片起个好名字,就像个新娘戴上个耀眼的花环”。
摄影和绘画一样,是“点线面”、“色光影”的造型艺术,是以画面为语言的,不应有什么标题。但客观的情况是:单一的摄影画面有游离不定的属性,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这是由摄影的特性决定的。因为摄影作品只是截取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典型瞬间、一个片断。有的时候不仅需要题目来点睛,甚至还需要辅助文字来说明。摄影人为了让读者理解自己的创作意图,一定会在命题上下一番功夫。 因为其重要,我在老年大学的授课计划中专门有一章谈摄影作品的命题。
这些题目都有采用的道理,以那个为佳呢?那要看作者的着眼点在哪里? 我冒昧的谈一点看法: 在一个冬天里(从孩子的厚衣服可做判断),光线很暗的屋子,一个孤独的儿童,有种神秘的气氛。 “童趣”——关键在“趣”字。画面语言的“趣”体现不充足。 “童心”——应该与童趣放在一个性质的词义来理解。 “凝视”——小男孩的面部展现的是狐疑,从眼神上看似乎还有些恐惧。与凝视的专注神情也有些距离。 “儿童的内心世界”——包容的语义要宽泛些,但是画面语言元素,告诉读者不能忽略孩子眼前的那些物品——筐和筐里的木炭一类的东西。读者也会不由得产生疑问;这是些什么?孩子为何要这样去看?绳子的作用是什么?手抓住绳子为哪般?
读者不在拍摄现场,只能猜想。只有作者洞悉其现场的物、事、情。 如果采用作者的题目“儿童的内心世界”,我觉得题目是不是过大了、过重了? 以上几个题目都属于运用联想思维法,针对画面的藏露来追求含蓄、深意,但是又都觉得有些勉强。
莫不如撇开远距离的探究,转为针对画面语言的直白化的交代和提示: 一类属于环境交代:“柴房偶遇”; 一类属于人物身份的交代:“一个农家娃”; 一类属于肖像提示:“不解的眼神”; 一类属于物品提示:“绳子”; 一类属于间接提示:“冬日”。 在这样的环境里,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做什么,有更大的联想空间。不同读者,不同的阅历,任凭想象的翅膀飞腾。
管中窥豹,也许失之甚远,坦言交流,请指教。
2014.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