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爱红玫瑰 于 2018-11-29 02:41 编辑
河北省井陉县地都村,是首批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千年古村落。
南峪镇地都村村名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帝渡",后演变为"地都"。村落依山临河,古有"襟山带河"之称。因地处偏远,古村落保存相当完好,现保存着不少老建筑:三阁、八庙、二祠堂、晋阳街古驿道、地都长城等。走进这个带有古韵的小村落,一座座古建筑,青砖青瓦,精美的雕刻,悠远静谧的老巷,透出浓浓的古朴气息。将城市喧嚣一挥而去,带给人的是一种久违的宁静。
获得荣誉: 河北57个最美古村落之一
村中古村落保存较完好,古建筑有观音庵,记载可考至隋朝年间,可谓千年古寺。村南城墙岭上有万里长城--地都长城。该村还有保存完好的三座"村门"。旧时到了晚上村门一关,比山西王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
2015年12月11日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井陉地都村的民间手工艺还不少:
1、荆编。用荆条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如宅筐、挎篓、手提篮子、筐子、大花篓等各种各样,这种手艺始于明清,现有老艺人16名。
2、编席子。用芦苇,劈成条状,按制式编成席子,工艺花样繁多,十分复杂,席子用于居民铺炕用,做盛粮食屯子用,至今村民炕上还铺着自已编织的席子。清代传入我村,现有艺人5位。
3、编蒲墩。用玉米皮做原料,用水浸湿,干湿适中,编成辫,再拧在一起,蒲墩的样式花样很多,有平的,有高的,有圆形的,有长形的,各式各样,美观实用。
4、搓麻绳、纳鞋底、纳鞋垫。过去居民穿的鞋都是自已做的,做法首先是搓麻绳,再焙夹子儿,然后是纳鞋底,做鞋。我村至今传承做鞋的习俗,45岁以上的女人基上都会做鞋,还有不少人穿自已老婆做的布鞋。
5、做虎头鞋、猫头鞋。为儿童穿用,鞋的前脸做成象虎头猫头型状,期望孩子如虎健壮生长。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就是“挂条染纸”。
下边是山西阳泉市摄影家协会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OUR-1839摄影部落)和井陉县委宣传部南峪镇政府地都村联合组织的大型采风活动。下面将我在采风中拍摄的地都村老艺人李艳云段福珠先生家的“挂条染纸”的民间艺术照片选择一些发到《承德摄影家网》,请老师们浏览和指点。
一、“挂条染纸”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地都村老艺人李艳云和段福珠先生
二、挂条染纸作品展示
三、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合作单位暨所属的“OUR-1839摄影部落”主任千年小妖老师实地采访老艺人
四、李艳云老艺人之传承人段福珠,在现场制作“挂条染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