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 较
——摄影漫谈之十四
比较——确定事物统一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相异之点,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经常在应用比较。购买商品,要货比三家。评先进、长工资、提拔干部,要对德学才能进行比较,择优而定。
在文学艺术领域,有一种比较文学,那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我突然想到,应该有比较摄影学。因为摄影与光学、色彩学、绘画、文学等科学及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是相通的。在摄影界已经有人搞了诗意摄影、画意摄影,这说明文学、绘画已经在摄影中的渗透与融合。
“比较摄影学”这个词汇是我个人的创造。建立一门学说,非同儿戏,它涉及到的知识如同汪洋大海,而我只有一杯水,只能望洋兴叹,不敢狂妄说大话。
但是,这一朦胧的思想让我意识到,在我们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加快掌握摄影的技术技巧。
运用比较,在短时间内知得知失,知是知非、知好知差。可迅速进步。
我在老年大学讲授摄影课时,曾试着用比较摄影来讲课,也曾参考了一些文学、绘画、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的书籍。我在此文中所说的比较,是有局限的比较,仅仅是照片之间的比较。是构图的比较,是光线、影调的比较,是速度、光圈的比较。是一种面向初学者的教学方式探索。
课堂上用对与错、成功与不成功两类照片做教材,对比之下一目了然,稍加点拨,学员便可恍然大悟,缩短学习时间。当年的那批学员如今大都有所成就,有的人已经超过了我。
然此法需要拍很多相似、相反,便于比较的照片,在使用胶片的年代,花钱多,耗时耗力,成本大。时间长了,不堪其负担,这是后来我卸任教员的原因之一。私心显露,令人笑话。我实在没有太高的境界,这且不说。
首先,要告诉初学者,每选好一个画面,一定多拍几幅。 原承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耀南先生有个原则:只要按快门,则必“咔——咔——咔”至少三张。在使用胶片的年代,很多人舍不得如此消耗。现在是数码的时代,人们不用有大量耗用胶卷的忧虑了。
“咔——咔——咔——”,并非机械重复同一动作,那是要用心设计,每次的拍摄模式、拍摄数值要进行调整变动。初学者,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记下当时的环境、光照特点,所用的相关模式及数值。
我们的学习,需要第一现场和第二现场。第二现场就是坐在电脑前,打开画面,掏出小本本,回放拍摄过程。看照片,看数据,做比较,做判断。
有的人说:这样太麻烦了! 照相机就是小电脑,什么全自动、什么优先,什么测光,它全能做到,我何必费时、费事?
是啊,电脑代替了人脑,但那知识永远属于电脑的,照片是拍出来了,那是机中电脑的功劳。知识没有转移到人脑中,只要有一个手指头,只要会按动快门,就可能拍出好照片,但这样的人并不一定懂摄影,更不能说是个摄影家。
摄影的魅力,在于我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比较”是一条快捷的路。
- 杨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