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2-16 10:27 编辑
总版主评析——2016——-16
不再扎堆 不再重复
——2016年的希望
在不同的摄影者面前,摄影之意义是不同的。 摄影有多种功能——记录、审美、娱乐、装饰、商业,等等。 对于绝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摄影只是一项爱好,走马观花也好,蜻蜓点水也好,刻意猎奇也好,都无可厚非。他们选择摄影,就是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来过了,我拍摄了。不在乎是否和别人重复,是否雷同。
但是,相当多的摄影人不会满足于这样的摄影。当技术、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登攀高峰,去突破、创新的愿望。 更有一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摄影人,认为摄影家的使命是做时代之眼、历史之眼、人民之眼。 这个时候,一个大的绊脚石,大的错误就是扎堆。 无论拍摄哪类题材,一味扎堆,欠缺思考,模仿复制,都不可能突出重围,迈向更高的层次。
承德摄影人很少有独行侠,出于友情的结伙出行,互相有关照,是好事。但是拍片的样板头脑里早就有了成见,地点选择,时间选择都是因循前人,技法也是照葫芦画瓢,甚至马上进入拍摄了,还要问别人:你的光圈是多少?速度是多少?这样拍出的照片怎么不会雷同?
今年夏天,一身黑羽的鸬鹚飞临避暑山庄,从水中叼起金色的鲤鱼,色彩对比很美。但是扎堆拍摄,所有的照片都相仿佛,有什么社会价值呢?若说有的话,副作用倒是不可小觑: 1.过多的人围追,干扰了鸬鹚的正常活动,不利于生态保护。所以鸬鹚很快就飞走了。 2、炫耀照相器材。水心榭成了照相器材展示现场。不明就里的人产生疑问:这就是摄影吗? 3、人多势众,有的人便不顾公共场所的约束,吸烟、喧哗,乃至影响其他游客。
春节庙会、花会是摄影人关注的素材,需要提醒的大家的是我们要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对民俗的定义;一个是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关系。
对下面的几种现象你可有过思索? 1、 某些仪式和表演本身可以说是民俗的一种呈现方式,但是不一定是真正的民俗。我们(包括自己)家庭的生活经常就是民俗的显现。 2、 中国各民族,包括汉族,都有各自创造的民俗文化,很多日常生活事象,也应该算在民俗的范畴之内。一些摄影者将其理解成少数民族摄影,甚至局限在花会表演摄影,显然是片面的。 3、 有些摄影者拍摄民俗照片时只注重光影的效果,缺少对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的研究和了解,对前因后果的过程、关键的节点,记录是不完整或者是不准确的。当我们依据这些照片认识某种文化现象的时候,也是不完整的。 4、 还有一些摄影者在后期编辑上存在欠缺。在表现民俗事象的时候,没有站在历史性、文献性的角度来思考,拍完就走,缺少文字记录和信息呈现,发表后让人看不明白,难以使照片产生价值。
中华多民族的春节本来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网上很少有表现家庭春节生活的作品。普宁寺庙会刚刚几天,便有大量照作品和观众见面,不能不说我们对民俗摄影有着片面认识。 元宵节即将来临,你准备怎样拍摄民俗风情作品?
承德县三道沟门村的山野路上
2016.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