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5-11 10:37 编辑
总版主评析-2016-42
土 地 的 赞 歌 ——欣赏飞翔的鹰、草根摄员关于土地的摄影作品
围场县地膜种田近几年成为摄影人喜爱的拍摄题材。 拍摄的人多了,作品雷同的也多了。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也许有的人并没有去认真思索。5月2日蔡焕松先生的讲课题目有“摄影动机”一说,其实正是对症下药,避免雷同的风气。 请看飞翔的鹰作品,题目是《春天的大地》
画面呈现出和平、宁静,自由、勤劳的人们。作者的立意已经不仅仅是表现地膜的线条,节奏,图案的自然之美,而是阐述土地与人的关系,春天与人的关系。 看着这样的画面,仿佛来到了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白居易的诗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这就是写照。一年之计在于春。真正的春天是生命的春天,是劳动的春天。
再请看另一幅摄影作品 题目 大地的主人 作者 草根摄员
点线面结构的很好,人物虽然很小,且在远处,并不很清晰,但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看着这样的画面,曾经熟悉土地的人会油然滋生一种情绪: 生我养我的是这一片泥土
侍弄这一片泥土的
是和泥土一样朴素的
我的父兄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其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 佩蒂) 面对类似地膜的好素材,怎样让自己的风景摄影有不同凡响之处?这里涉及到理论问题——风景的文化。唐代大诗人李白人们都知道他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其实他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还有些诗篇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 作为喜欢风光摄影的人来说,如何使自己的作品不单单是对自然景物的纯自然描绘,让风景摄影产生思想启示的功能。应该是今后的方向。 近期《中国摄影报》有专版谈风景是对现实的诠释与塑造,指出:在新的风景摄影浪潮中,摄影师应该重新构建自己的摄影生活,用摄影来表达存在、欲望、失落、希冀。让风景发挥着传达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的作用。
本文结束语引用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6.5.11早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