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3-12-17 08:08 编辑
版主评析-9-
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王安石诗句)
留下自己的清明上河图
——评风调雨顺的市井摄影
高兴地看到风调雨顺发表了两组以记录城市百姓生活为内容的纪实性摄影作品。每一幅的构图、用光各有特点,每一幅都有故事;从多方位、多视角展示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很有趣味的市井风俗摄影系列。
清明上河是宋朝时的民间风俗,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绘画特点: 清明上河图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各色人物从事的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令观者看罢,饶有无穷回味。
承德市有一位被人称为活地图的尹忠老人,他凭借记忆画的民国旧时承德街区图,很有《清明上河图》的脉络风格。
风调雨顺的摄影以张端瑞那样的眼光收集素材,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如果风调雨顺的摄影组照集中到一个画面上,那不就是当今的市井风俗画吗?
在承德市老年大学的课堂上,在承德市老年摄影家协会的年会上,我多次呼吁,向我市的摄影家衣长兴老人学习,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用镜头记录平凡的生活。 何以舜现在又为大家做出了榜样。
前年,一位著名教育专家在国际人才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人才培育与教育创新》的演讲,批评了我国现行教育中的 “顽症”。
有教育专家在演讲中指出:“人才培养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的教育制度、教育方式,不科学的升学制度,降低了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学生缺少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会出现问题,对中国问题、人类问题、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等等社会问题就会很少去关注。”
教育、民族素质,也是摄影家应该关注的大事。 那么,我们摄影家们能否多些人文情怀,在摄影方向上有所改变呢?
2013.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