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张元民采访录—摄影需要深厚文化根基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8543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 19:32: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兰风 于 2014-1-3 19:35 编辑


转张元民采访录,觉得很有启发,是篇好文章,转来与影友分享!
摄影需要深厚文化根基

张元民

         1963年毕业于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摄影系,同年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助理、摄影师、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办公室主任。 先后拍摄《闪光的彩球》、《快乐的单身汉》、《T省的八四、八五年》、《最后的选择》等故事片15部,以及新闻纪录片、艺术性纪录片《上海新貌》、《黄山》、《上海工艺美术》等60余部集。历任上海电影局副局长,中共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党委副书记兼上海电影电视(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是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台系列中级职称评委会主任、《上海电影志》副主编、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视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影视技术学会副主席。2008年起担任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

  在很多人的眼里,摄影就是玩相机。然而在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建立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条文化纽带。记者日前走访了上海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元民,他提出,作为一名摄影师,不光要会玩相机,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摄影艺术创作需要深入生活

  Q: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您如何评价上海目前在原创方面的力量?

  张元民:我觉得长期以来上海的原创作品不够充实,上海的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相称的。创作者创作的心态不平衡,静不下心来。这里面的因素很多,有些创作人员较为急功近利,无法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地搞创作。二十多年前,就有一位管文化的领导说过,现在很多创作人员因为分到了三房一厅,职称也评上了,生活安逸舒服了,就不想下到农村和工厂去体验生活了,要体验生活也是走马观花,这样是出不了作品的。二十年过去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深入生活依然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上海表面上看大的文化环境很繁荣,但真正属于上海的原创作品很少。

  Q:您提到文艺创作要深入生活,摄影艺术似乎更加要求和生活零距离,摄影家协会这两年经常组织采风活动,目前上海的摄影氛围如何?

  张元民:摄影艺术最接近群众,它和拍一部电影、电视剧不一样,它的群众基础最好,不需要去组织就会自发聚集很多摄影爱好者,他们都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很多业余摄影师的视角和专业摄影家很不一样,他们拍出来的作品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因为他们就在生活当中。如今各个社区都有老年、妇女、青少年的摄影爱好者,我们摄影家协会就是为这些老中青的摄影爱好者组织采风活动、办展览、上摄影课,为他们摄影技术的提高提供各方面的条件。这几年我们的摄影队伍壮大和水平提高的速度很快,我们每办一个展览,都有上千张照片投进来,也确实能够挑选出不少好的照片,形成了上海文化战线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摄影水平提高需要深厚文化根基

  Q:摄影几乎是零门槛,每个人手上有照相机都可以拍,但如果说到创新是不是就挺难的?

  张元民:这里面有几个概念需要说明。摄影几乎没什么门槛,但拍到一定程度,摄影师对自己的要求会不断提高,从业余走到专业,这个门槛就比较高了。而专业的想再要达到世界级的水平,难度更大。这个提高不是曝光准确,拍个艺术照,制作精美就可以了,需要摄影师按照自己兴趣特长、艺术品味建立个人品牌和流派,追求不断创新的理念,理念的东西五花八门,可以用各种流派来解释一张照片。所以拍到一定境界,摄影师本人的文化底蕴、文化修养以及知识面,对他拍摄一张照片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很多人是因为偶然拍到了一张好照片再给它起名字,但真正的摄影家是要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来判断如何取景,这幅照片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像从100张照片里面挑出一张容易,但是有目的有思想地去拍一张照片就困难了。国外很多摄影师都是有目的地去拍,往往在一个地方等很长时间,才会拍到一张好照片。这种摄影是有文化的,好的人文照片就像一篇报告文学,名字结合画面,让读者对于照片所表达的社会意义一目了然,比长篇累牍的文字报道更有冲击力。而好的风光照片就像一幅山水画,起一个名字,整幅画面就有了生命力。对于摄影来说,把照相机玩得很炫是最基础的,我们要求摄影师要有自己的风格、思想和人文见解,把对社会的各种观察体现在照片中,摄影师如果能够逐步从泛泛地拍到有选择地、精致地拍,这就是摄影师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升华。

    Q
:如何提高摄影师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张元民:去年下半年,我在很多会议上都反复宣传一个观点:现在搞摄影的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就要多看书,多了解社会实情,多一些文艺方面的修养,这是基本要求。另外,我们要对生活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从中吸取营养。如果你没有对社会的判断能力,凭你技术再好,也抓拍不到好东西。过去我们常说要机不离手,要去用心捕捉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只要你有这样的人文关怀和意识,就可以在生活中抓拍到很多。一定要记住“三贴近”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这样才能出作品。

  其次,创作者要明确创作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不是说你边游山玩水边拍照,在拍的几百幅照片里面选一张最美的取名叫“春江花月夜”就算是艺术创作了。艺术创作应该是先有想法,然后有构思,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做功课。比如去某地拍风景,要先看地图、看当地的背景资料,知道什么角度、时间、季节去拍最合适,然后才有个大概的想法出来。很多老摄影家为什么要九次、十次地登黄山?因为他总是拍得不满意,他去之前就想好了,要在这个角度,等一片云过来,遮掉这个山头,露出那个山头的1/5是最完美的画面,他要在山上等这片云以这样的角度过来,今天等不到,明天再去。这就是他对创作的追求。倘若没有思想,创作就谈不上是创作。创作是酸甜苦辣并存,这就是创作的真谛,痛并快乐着。

  第三,要贯穿一个理念:拍好一张照片是不轻松的,不是会用照相机就行了。照相机并不在于有多高级,看你怎么拍。且技术上的很多东西,也都有文化在铺垫。不同的照片,根据其内容、用途的不同,也根据个人喜好,可以使用不同的镜头。事实上,摄影的各种门类,从机械、拍摄技巧,到拍摄者对这门艺术的理解和创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如果对这个意识不重视,将来我们的摄影就无法代表上海作为“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气质。

  普及摄影有利于和谐社会关系

  Q:您觉得摄影艺术在文化建设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张元民:现在我们谈摄影,总认为它就是一种爱好、一种普及,实际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上起到和谐、调解的作用,它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老年人一起研究研究照相机,到郊外去拍拍花花草草,回来办办展览交流交流,总比一群人坐在一起搓麻将健康得多,这是我一直宣传的一个观点。而且随着交流的深入,大家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这也是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表现。其次,摄影是文化交流中较为单一,同时也是最直接的传播方式。一幅好的照片,往往包含了大量信息,世博期间的很多照片,都体现出了上海的城市文化精神,而把这些照片拿到国外去展览,传达的就是中国的精神。这和我们出去唱一台戏、跳一段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它的成本很低,达到的效果很直观。我们在国内每年有很多摄影展,进行各地文化交流。上海每两年还会办一次上海国际影展,内容包罗万象,有人文的、纪实的、新闻的、风光的等等,这也是国务院批给上海市政府的唯一的国际性摄影艺术展览。

  如今,摄影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享受,是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最简便的方法。现在的数码相机使用都很方便,大家都愿意把照片发到在网上交流评论。很多年轻人还会搞后期制作,越搞越入迷,因为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摄影看上去只是文化的一角,但它的普及面正越来越广。现在上海要申请加入摄影家协会的人越来越多,一方面是老同志,退休下来都拿起了照相机;另一方面是很多白领,我们办过不少白领的摄影比赛,参加者中有银行系统的,邮电系统的,但总的来说,水平还不行。他们要求摄影家协会给他们上专业课,除了构图、用光,还要求上摄影艺术欣赏的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Q:针对广大群众对于摄影艺术的爱好,摄影家协会要如何满足他们不断进步、对摄影艺术更高的要求?

  张元民:文联下面的各个协会起到的就是文化与社会大众的桥梁作用,这一头是文化的品味,那一头是服务于百姓。对文化的普及要有确切的落实。没有具体文件教你如何去落实,我们要把这种落实放在社区文化,把社区的工作组织起来,通过各社区街道层层去抓,把基层组织健全起来,把他们的困难解决掉。另外一块是专业组织,比如妇女摄影家协会、老年摄影家协会、华侨摄影家协会,这些分会我们也要组织好。普及是由下而上,组织建全是由上而下。在这个过程中,把我们的指导性意见贯彻下去,比如组织一次采风和展览,协会希望办成什么样、出怎样的作品,社区、分会希望开训练班,我们就去请专家来讲座。而最关键的是要提倡一个观念:摄影不是拍着玩的,是一种艺术创作,要有一种艰苦的思想准备。现在我们摄影家协会的主席团已经统一了这个观念,并且还要告诉大家,想要进入摄影之门,一定要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过去没人意识到这个事情,觉得摄影就是拍拍照、办办展览,出个书就完了。

  “海派摄影”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

  Q:上海是否形成了“海派摄影”的风格?

  张元民:这些年,上海一直在提“海派文化”,我觉得不用刻意去提这个概念。海派文化涵义很广,不只局限于上海,它是综合性的。文化需要的是多元发展,真正原创的作品、文化的东西没有界限。

  至于“海派摄影”,我觉得还没有形成。首先,上海有一股潜在的摄影力量,但还没有爆发出来。这两年涌现出不少创作理念新颖的人才,技术层面的水平也很高,但真正把他们组织起来还没有到这个火候。前两年整体摄影力量较强大的是广州,广州玩照相机的人多,江浙福建这两年也出过不少好的作品。北方的山西,有个平遥摄影比赛,带动了整个的摄影氛围。上海前两年对于摄影艺术的重视不够,没有一个理念,光顾着忙日常事务,没有从出作品、出人才的方向抓。其次,即便有人才也都喜欢往其他地方发展,认为在上海要出头很难。第三,总体来说上海摄影师的勤勉程度不如其他省市。很多时候采风就变成了旅游,拍照只是顺带的。有些分会组织去云南、贵州的山区采风,住的是宾馆,坐着旅游大巴上了山顶,这样大家拍出来的东西不都是一个样?要拍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住农家,多跟当地老乡聊聊天,这样才能拍出具有人文情怀的好作品。
来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21950分钟
沙发
发表于 2014-1-3 20:42:20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深度,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250400分钟
板凳
发表于 2014-1-3 20:5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740分钟
地板
发表于 2014-1-3 21:35:16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大有益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3680分钟
5
发表于 2014-1-4 13:59:4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4-11-25 09:27 , Processed in 0.0472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