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5-7-10 08:18 编辑
总版主评析—63—
攝影的本質是什么? ——由丹凤朝阳的一组《乞讨老人》说起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乞丐‘的存在都是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 最近丹凤朝阳的一组《乞丐》照片引动了带有歧义的网上讨论。我认真看了大家的发言,分歧集中在这乞丐是真是假的问题,摄影人有没有必要拍摄他们。
社会上存在着以乞讨为职业的人群,已经形成人们的共识,最近的一期《燕赵都市报》就有一篇专稿,揭示了职业乞丐的内幕。职业乞丐生活并不一定困难,其中有的生活还很富裕,因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反感。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社会,都有贫富差异。中国虽然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是目前全国还有2千多万贫困人口,各级政府的扶贫办工作压力依然很大,每个城市都建立有救助站,安顿流浪和乞丐人员,这都是事实。
摄影人的拍摄活动性质不是扶贫,更不是对乞丐的真假做甄别。我们所以拍摄乞丐,一种原因是对弱者的同情,是爱心的驱动,丹凤朝阳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不管被关注的对象贫困真假的成分各占多少,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文明的国家都必须大力倡导慈爱、博爱、关爱的精神。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所以丹凤朝阳的出发点是应该赞扬的!
另一种原因,摄影人都要拍摄什么?这里涉及到摄影的本质,即摄影是干什么的。本文着重谈的正是这一点。
拍摄漂亮的風景、艳麗的花卉或是美女,是个人兴趣,谁都不能反對,我自己也很愛拍類似的照片,哪怕糖水含量很大。但攝影的功能僅止於此嗎? 法國攝影師阿特給(Atget),他記錄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老巴黎,幾乎每條巷弄、角落皆以優美的構圖去拍攝下來,其工作大部分是為了賣給國家或政府做為明信片或供人收藏,生平並無特別的鋒芒,但他在一九二七年過世後留下來的上萬張巴黎照片絕對是整個法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這就是攝影可具備的功能性之一,——记录。
我在老年大学的黑板上,写过这样的话:摄影的两大特性:记录性和艺术性。
第一点, 摄影的本质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记录和再现。不论是高端的科学实验摄影、严谨的司法摄影,还是常见的新闻摄影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记录和再现。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中对摄影本质的记载说:摄影的本质就是把你所看到的美的事物记录下来,至于你用的是机械相机还是数码相机,后期制作用的是普通暗房技术还是数字暗房技术都不重要,关键是你怎么把你所看到的美的瞬间重现出来,过程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结果。 相机用来拍照记录的,可记录风花雪夜、才子佳人,也可记录社会、人生,内容十分广泛。 这两位老人即使真是利用人们的善心,以乞丐为掩护谋取钱财,那么有此图像记录,也不失成为一段历史特殊现象的见证。
第二点, 大自然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美,而摄影却是艺术美,跟所有艺术都一样,摄影只是一种表现的形式和手段。艺术性如何,这要看摄影的人的意念与综合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同时要看你想通过这种手段表现怎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你对进入视线景象的感悟深度,取决于你拍摄出是作品还是照片。只有通过摄影人恰如其分的捕捉和发现,我们的作品才能够有独特的见解,有对许多终极问题的积极追问,有对世间本质的透彻理解。风光片里若是没有人情感表达,没有思想的倾诉,那就始终是个摄影的门外汉。
真正的摄影就是生活,记录身边发生的、看到的事或人,一张相片就是一个故事。摄影人本身的素质,决定着作品的素质。
人是社会最宝贵的,人是天地间第一要素。摄影人要具有人文情怀,关注社会,关注人群,关注生活。在热衷风光摄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纪实摄影,为社会、为后人提供影像资料、积累历史档案。
有的人对摄影本质的认识,只把摄影理解为是艺术,纪实摄影是其中一种艺术风格,觉得你说的普世精神与人文关怀和他的“艺术”兴趣驴唇不对马嘴。更为重要的原因深层和本质的原因,中国人普遍的现象,人生观中缺少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纪实摄影是要有思想、有主张、有批判性。提倡大家坚持纪实摄影的精神,就是希望摄影人用手中的照相机思考社会历史,提升自己的公民人格。10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这是是讯号,是警钟,是号角,承德的摄影人需要认真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认识到摄影在社会学上的意义,把艺术与记录两种功能融合起来,让摄影成为人民的摄影,反映好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讴歌人民,表现时代的变化。好的摄影作品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通过摄影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我们的网站,不能光盯着所谓的“精华”、“大片”,也需要眼睛向下,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
2014年10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