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在上海《明星日报》的评选中,胡蝶票数超越陈玉梅、阮玲玉,以绝对优势当选电影皇后,从此,“电影皇后”就与胡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67年息影之后,胡蝶迁居温哥华,度过了平静安宁的晚年,直至1989年去世,留下一句“蝴蝶飞走了”,令世人追忆。
十多年前,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兼任总监郑胜天应慕尼黑斯托克美术馆馆长丹斯克尔邀请,合作筹办大型展览“上海摩登”,展现上世纪前期东西方现代文化的初次邂逅。郑胜天拜访居住在温哥华的胡蝶儿子一家时,发现了胡蝶的数百张照片,其中大部分从未发表。他从中挑选数幅列于“上海摩登”展览。2016年,温哥华美术馆亚洲馆再次向公众展示了其中50幅照片。今年,胡蝶的205幅私人珍藏照片回到她的成名之地上海,影像诉说电影皇后的传奇一生。 《蝶梦百年——影后胡蝶私人珍藏照片展》于1月21日至3月18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举办,涵盖了胡蝶演员生涯的美丽瞬间以及旅行生活中的精彩画面。策展人之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室副主任李镇查阅了数千份资料,考证出许多老照片的信息。 胡蝶是“上海摩登”的代表人物。在展出的诸多老照片中,这位电影皇后摆出迥异于传统审美的姿势,呈现出现代海派风情。展览海报上,她身着短袖衬衫、工装裤、脚踩长靴坐在老爷车前,妩媚中透着自信。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告诉第一财经,这张照片微妙地体现了胡蝶的性格:“今天的那些车展上的美女,近乎裸露地站在那里,就好像一件装饰品,但是胡蝶是这么自然,又是这么自我,她诠释了何谓摩登,她也懂得如何展现摩登。” 胡蝶的容貌既有东方古典韵致,又混合着新时代的格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她赢得了绝佳的观众缘。当时的一些娱乐媒体曾把上海女明星按照《红楼梦》人物进行对位排列,胡蝶因端庄之气被视为“元春”;有媒体以花名为女明星命名,她被比作牡丹。胡蝶一生饰演过慈母、教师、律师、农妇、阔小姐等跨越不同阶层的诸多女性角色,梅兰芳曾经评价胡蝶的表演:“胡蝶的表情自然是有她一派的,她以沉着自然见长,足见修养程度之深。” 1920年代中叶,中国电影业开始繁荣发展,到1930年,电影院已经成为上海建筑地标的一部分。1933年,由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影城开业。十年间,电影技术也迅速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部电影,《火烧红莲寺》里演员吊威亚完成武打动作,还有一人分饰两角的《姊妹花》,都由胡蝶主演,引发巨大轰动。胡蝶永远追随着电影发展的脚步,磨炼自己的技能,走在风潮前沿。 《火烧红莲寺》是武侠片风潮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由女性主演武打角色的电影。纽约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系终身教授张真在《胡蝶/电影皇后与文化偶像》一文中写道,这部戏中所塑造的女性潇洒、独立,并有意识地组建联盟,顺应了当时社会渴望脱离男权辖制,迎接新的正在发生转变的性别认知的风潮。 胡蝶自小随父母游历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精通北京话、广东话和上海话等。1931年,胡蝶出演中国首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成为中国早期横跨默片时代和有声电影时代的女演员,出色的语言能力将默片时代走来的一众女星甩在身后。与胡蝶同代的影评人凌鹤曾撰文写道:“有人说,中国电影将近20年的成绩,只是创造了一个胡蝶,这话虽不免过火一点,但也颇有道理,事实上是如此,胡蝶已经成为观众的偶像,无论男女老幼,一提到电影便会想到她,差不多是没有了她便没有中国电影似的。” 胡蝶1935年的欧洲之行是展览中最具分量的一组照片,1935年2月21日至7月8日,以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为契机,胡蝶前往欧洲访问交流。五个月里,她从莫斯科游历至柏林、巴黎、伦敦、日内瓦和罗马,拜访海外华人、欧洲电影公司、制片人,撰写的游记在国内媒体上广为发布。在早期的中国电影明星中,很难找到谁比胡蝶有更开阔的眼界。温哥华美术馆代表DebraZhou说:“胡蝶是一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人物,也是一个很勇敢的女性,正因为有外交魅力,才能够胜任出访的工作,她是中西文化使者,是中国第一个在国际上享有知名度的女星,是当之无愧的电影皇后。”
1935年11月结婚后,胡蝶继续拍电影,直到1960年代。对于媒体对其年龄的挖苦,她的回应显得释然:“在现实生活是这样,在舞台也是这样,不能永远是主角”。1960年,她凭借在李翰祥执导的《后门》中的出色表演,在日本举行的第七届亚洲电影节上斩获影后殊荣。1986年,年近80的胡蝶获得第17届台湾金马奖终身成就奖。胡蝶从影40年,主演了90余部电影。在同期电影明星中,几乎无人能与之比肩,堪称明星中的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