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时任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向肆虐兰考上百年的“三害” 正式宣战。他首先在全县抽调了大批干部群众和技术员,组成一支的120人的“三害”调查队,用了41天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追洪水、查风口和探流沙的调研工作。
(焦裕禄治理“三害”的简画) 经过考察,焦裕禄做出了详细的总结。兰考全县共有沙荒24万亩、沙丘261个、沙丘群63个、大风口86处。不仅如此,他们还对全县的河流、淤塞的河渠和阻水的路基一一绘图,摸清了“三害”的基本情况。
(为了防“三害”在引水浇地)
查清楚了,该怎么处理呢? 1963年8月的一天,焦裕禄来到张庄。这里是出了名的大风口,焦裕禄发现村民魏铎彬站在一个土堆旁边,不停地在挖着,魏铎彬的母亲去世了,坟头刚被封好,一晚上就被大风给吹开,再封好又会再被风给吹开。魏铎彬这下恼了,发狠往下挖,下去半米深,居然发现了红胶泥,红胶泥是一种站粘性很强的泥土,于是他就用这红胶泥把坟头封住。这样,风再大,土都不会被吹动。
这件事让焦裕禄受深受启发,焦裕禄把实验成果总结为“贴上膏药再扎针”,所谓的“贴膏药”就是在沙丘上封上红胶泥,“扎针”就是指再栽上树。很快,这个行之有效方法就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老百姓干得热火朝天,焦裕禄也来到劳动第一线。和老百姓一起抬筐搬土,治理沙荒。
(焦裕禄在和群众一块劳动) 沙丘固定住了,风沙还是肆虐,为了能找到既发展农业,又能够防风固沙的好方法,焦裕禄经常往村子里面跑,他会找经验丰富的农民开座谈会,他发现了一个好东西。这个好东西,就是泡桐树。首先,兰考的部分土地含盐分极高,一般植物难以生长,但这种树却可以不受影响,能够防卫风沙。其次,泡桐是的根向下扎,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不影响在树下种庄稼。兰考太适合种这种树了,于是焦裕禄规定每亩地种20棵泡桐,并率先带头种树。
(焦裕禄在种植泡桐树) 这张照片就是焦裕禄站在泡桐树下照的,很多人都觉得这张照片上,焦裕禄双手叉腰十分的潇洒。甚至李雪健在当年拍摄《焦裕禄》电影的时候,都按照这张照片模仿了很久。但是实际上,这个动作,却是焦裕禄万不得已的举动。
(焦裕禄最著名的一张照片) 焦裕禄双手叉腰的这张照片,可以说是人们最为熟知的“焦裕禄形象”。看起来很帅气对不对。但这张照片背后,确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曾经回忆说,焦裕禄此时的肝病已经十分严重了,他的左手始终抵在腰部,就是为了减缓疼痛带来的痛苦。直到1964年3月,焦裕禄在县委礼堂给全县干部讲铁人王进喜的事迹时,疼得连笔都拿不住,许多同志劝他到外地去治病,他却说,“我是党员,在治理“三害”最关键的时间怎么能离开。”
(焦裕禄在开会) 看到焦裕禄的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同事和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上。3月22日这天,同事见焦裕禄已经病得脸都发青了,才不由分说地给他买火车票送他去治病。得知焦裕禄病重,站台上密密麻麻挤满了从四村八乡赶来的百姓,他们热切地盼望着人民的好书记能养好身体再回兰考,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分别,竟然成了永诀。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晚期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年仅42岁,消息传来,兰考大地一片悲恸。出殡的这天,上万兰考百姓披麻带孝走上街头,就连街道两旁的树枝上都挂满了白布条。一位农民泣不成声地说出了兰考人民的心里话:“俺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
(兰考群众给焦裕禄举办的追悼会) 焦裕禄曾经发誓“不改变兰考,我不离开那里”,兰考的内涝是在他手里解决的,盐碱是在他手里开始消失的,唯独风沙没有得到彻底治理,焦裕禄等不到一棵棵泡桐长成绿荫如盖的那一天了。弥留之际,焦裕禄向党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我死了以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我也要看到把沙丘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