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5-10-12 08:36 编辑
总版主评析-2015——65
前注:七十二景是一种代称,并不局限于七十二这个数字,事实上山庄里有些节点很好看,但却没有列入七十二景。
.
读懂山庄七十二景
——由天天锻炼的《莺转乔木》说起
年年拍山庄,年年有新作;人人拍山庄,创意各不同。 承德人拍山庄大处着眼者多,大场面、大风景片多。这是第一届承德苏州两地摄影作品展时,两地摄影人在一起座谈形成的共识,苏州人拍本地的园林多巧于小风景,细处见功夫。承德和苏州对比,各有优长。 近几年承德的摄影人也开时在山庄里关注小品、小风景,涌现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涉猎。
山庄湖区北岸四个亭子,都是单体建筑,特别是濠浦间想、莺转乔木、莆田丛樾。在造型、在色彩上无视觉冲击力,无故事性 可以展开说道;导游员一般都不在上面浪费时间。其所处的位置,很难配置前景、背景,摄影并不好表现。旅游人也很少在这里留纪念照。
我欣赏天天锻炼的这幅作品。 莺转乔木在避暑山庄澄湖北岸,位于濠濮间想之东,北依万树园。是“康熙三十六景”第二十二景。系八角卷棚式敞亭。作者很巧妙的利用了光线,营造出虚实浓淡的氛围,跳出了仅只是图片的藩篱,使一个单体建筑变得有景、有味。由天天锻炼的莺转乔木,我再一次想到前两年涉猎拍摄的濠浦间想,异景同功。
这篇短评不太好写,因为关于避暑山庄的建园艺术知识,在我的头脑里储存的太过浮浅。平时嘴边闲侃的东西,真要落到纸面上,必得求实,叫起真来,犹豫似是而非。这样逼着自己去查资料,费时费工。
“莺啭乔木”出自《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作为避暑山庄的一处景点,很具诗情画意。康熙皇帝经常会在果浆树下听鸟鸣,恰似“山中一部笙簧也”。乾隆亦有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但是,大多数摄影人没有认真读过康乾皇帝的相关诗文,没有研究过一座座建筑所要表达的思想,所呈现的艺术特色。有时拍摄的仅仅是一幅画片,不是艺术作品。
所以,我说,拍摄避暑山庄,首先要读书,读懂避暑山庄,认识避暑山庄。否则,难以拍摄出山庄的灵魂。
这里给大家介绍明末造园家计成著 的《园冶》一书,此书对避暑山庄的建筑设计有重大影响。关于造园的思想和原则突出强调“因、借、体、宜”的重要性,书中贯穿于全书的精髓,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这两句话。书中相地、掇山、借景更是精华的精华。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达到有机的统一,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乡,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横溢,各具特色。 “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比如南山积雪,北枕双峰、锤峰落照、四面云山之类的秀丽景色,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就能做到得体合宜。但是有的的导游员并不理解这一点,想当然的心口胡说,手指着松云峡方向说,什么山里蕴藏着玉石,玉石性凉,所以下雪不化。
山庄里有的景色如今很难表现了,如锤峰落照,满山的树木遮挡了视线。也有的景色可以出现,然而,我们摄影人缺少捕捉,如南山积雪。承德市区最高的山峰是僧帽峰,气候的表象很明显。南山积雪是指雪后远处僧帽峰银白,而近处树木葱绿,这种色彩互映,很大气的景象。
有些很普通的常识,在摄影人的语言中还会出现错误,例如“金山亭”就是其一。正确的说法是“金山岛”,岛上的主体建筑不是“亭”,而是“阁”,叫“上帝阁”。约定俗成的错误,口头说说可以,落到纸面上则不允许。
一次在水心榭,听到一位导游员这样解释:“什么是晴霄虹亘呢?就是说水心榭像一道彩虹般横在水面上”。这是大错而特错的理解! 水面上的亭子称为榭,水心榭两端的牌坊有四块匾额,题字为“晴霄虹亘”、“远碧鲸横”、“圆嵩澄霞”、“阆风涤翠”(嵩song,浑圆的小山包;阆lang,门高大空旷的样子),说的都是雨后近景、远景互映的空间,有形有色的具象,也有站在这里看天空,看远山的心境感受。 我们有摄影人拍到过雨后彩虹——晴霄虹亘的景色,很美。 另外,拍摄烟雨楼,拍的多是日出景色,美则美矣,但是我们的功夫还是没有下到,需要下在哪里?下在“烟雨”二字上。
我读书不多,理解上也蜻蜓点水,上面语言或有错误,请方家指正。
2015.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