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5-7-25 14:23 编辑
总版主评析-2015.-43
在 比 较 中 提 高
最近几日,承德摄影家网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气象:几位版主,将本版一个时期的精华作品进行比较挑选,集中展示给大家。这里有cd老乐版主,侠客行版主,夕阳如虹版主。为了便于大家欣赏、比较,总版主已经把这些帖子推到了精华橱窗里。
本文要和各位摄影会员探讨的中心,用一个词汇体现——比较。 什么是比较? 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也能比较。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在文艺界,一百年前已经出现了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另外,哲学领域也出现了比较哲学,广义的比较哲学是研究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狭义的比较哲学则是采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文化系统或不同时期的哲学,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一般指后者。 在世界摄影领域,我认为应该建立比较摄影的学术研究,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比较摄影学。2015年,在老年大学,我专门就这一理念讲了一课。但是,很遗憾,查遍了所有的信息,在摄影界,还没有人有相同的认识。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能发现这样一篇文章: 《当代摄影的比较与对话》,说的是:4月24日下午,“执像—中国当代摄影展”在广州红专厂E7/E9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广州红专厂文化艺术机构主办,王川策展,鲁明军担任学术主持。第一季展出了翁乃强、张大力、计洲、封岩4位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以红专厂及其所象征的工业与后工业文化的变革为起点,围绕历史、时间、城市记忆以及日常经验等相关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关于摄影这一媒介语言的思考和实验。
我们先看一下展出的图片选:
这两组图片怎样比较的我们不得而知,约略可以猜想。
策展人王川在开幕式上表示,当下之于摄影而言,既是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而言,摄影的覆盖面、影响力、传播速度、表达样式及技术媒介都随着科学技术而迅猛发展,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摄影艺术,它的空间在哪里?而这些艺术家正是为这个问题提供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答案,他们各自对摄影有着更为严肃而深入的探讨,并基于这种探讨提炼成语言,起到示范性作用。当大众接触到这种共同语言基础,有关摄影文体的认知、语言的实验,以及与相关领域交融之后,将产生一种新的内容,并对这种新的内容进行再次探索。”
开幕当天,学术主持人鲁明军与策展人、艺术家们围绕着摄影这一媒介语言关于“真实”的问题展开了一场生动的讨论,“每个艺术家面对的都是活生生的现实,不管是镜头,还是反镜头,他们的目光所对准都是被现实所遮蔽或遗弃了的‘真实’。因此,无论历史、记忆的经验重探,还是图像、观看的知识考古,抑或对于当代文化、政治的一种反思性回应,其实都离不开‘目光与真实’这样一个主题。透过这些目光的实践,我们可以洞悉和体验他们对于历史、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解,以及对于自我的一种主体性确认。此时,即便是摄影术本身的实验,也不乏对于艺术与现实世界这一体制性关联的自觉。”
讨论会现场照片:
艺术家代表张大力在开幕式上表示,我们赶上了一个从传统到新数码时代的一个伟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里肯定要产生很多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们都有不同的观点、爱好和创作方法,但摄影作为媒介和文化导向,会对人的思考和判断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摄影师,他希望能通过对图像的重塑,把更为真实历史呈现给观众。 上面这则消息文字及图片或许给承德摄影人以启迪: 在我们年复一年的在避暑山庄、坝上草原里转悠,以大量的人,花大量的精力,大量的重复拍摄相同的或相类似的照片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是不是缺少了一种有利于提高的,像广州人那样的讨论,像广州人那样的比较学习。 如果说承德人没有讨论,没有比较也不客观,但是审视一下我们日常的活动内容,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视野是宽还是窄?在大多数的群体活动中,单个人或几个人的拍摄实践中,讨论的主要话题是照相机、镜头,——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最最缺少的是高度,是理念层面的东西。2014年河北省第22届影展,在许多类比赛获奖项目中承德人缺席,已经暴漏了承德人多年的积弊。
笔者呼吁: 我们承德的摄影人,必须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成就认识,有一种急需扩充知识的学习认识——(不是那种年复一年的停留在基础班的学习)。 这样的认识来自于比较,自己和自己比,城市和城市比,承德和全国比。 比较就是照镜子,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有比较才能发现不足,才能看到方向,才能有新的动力,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2015.7.24清晨
25日补说:
用一幅作品为例,说明自己跟自己比较的作用
今天的网上,看到这样一幅关于荷花的作品:
作者 潇洒的活 题目 荷角尖尖 原图:
花还没有美丽的绽放,画面色调有些发灰,这些都不是长处。但是我很喜欢,因为:
我喜欢作者对画面的结构方式。两朵含苞未放,遥遥相望,一高高挺立,一艰难地浮出水面。
题目强调“荷角尖尖”,这不是生动之处,埋没了本图的优点.没必要把读者注意力往尖角上吸引。大概是受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诗句影响,古诗里的尖尖角是指荷叶,而不是荷花,刚刚出水的荷叶卷在一起,形成尖角。。
本图最大的优点是构图,画面简洁,两朵花苞,是一种呼应,一种对立,一种力的均衡;画面有较大的空间,引动读者的视线在二者之间移动,在大小之间、高低之间进行分析、比较,产生联想。
为了减少干扰,有益于联想,我略作剪裁,让画面更干净,并建议把题目改为“无题”,大家再感觉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