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7-3-2 15:11 编辑
土人说片2017——23
心灵之窗并不一定都在眼睛
好像达芬奇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神去窥视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们的在社会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所以,这句话一直被心理学界所公认。.
眼睛不仅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品格、学识、情趣,而且能窥视心灵深处复杂变化着的感情。文学家在写到人物的时候,都十分注意描写眼睛。鲁迅就曾提出写人物要写眼睛的主张。他在小说《祝福》中,刻划祥林嫂的外貌神态,写到眼睛就有十四处之多。
画家和摄影家关于人像的创作基本也多重视眼神的刻画。大家最熟知的摄影作品,解海龙的《我要上学》,画面上女孩那对深邃的大眼睛;还有李晓斌的《上访者》,那老农茫然地眼神,都让无数人震撼。
但是也有例外,文学作品名著朱自清的《背影》,传神处就不在眼睛,而是通过对父亲身态和动作的描写来达到感人的作用。
人物拍摄也有这类的作品,今天我们看光影留痕的一幅作品:
题目 祈祷
一位弓着腰身的藏民,宽松的藏袍与暗色的背景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丰满的画面。低垂着的头,正好把脸藏在黑暗里,读者很难去分析人物的眼睛,很难透过眼睛去认识人物的心灵。但是,这幅作品很感人!暗色、低调,凸显了庄重严肃。此作的亮点在手上,右手摇着转经筒,左手数着念珠,有些虚化的转经筒呈现动感,局部的红色把头部,与手部烘托得好。整幅画面,莫不是心灵的外现。不用寻找眼睛,读者已经感受到了一颗虔诚的敬畏心!
如果作者一味刻板地等待光线照射到面部,等待那需要的眼神,也许就失去了这样生动的瞬间。
所以,好照片既有标准,又无标准。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思维的闪光决定了一切。
另外说一句:“祈祷”为题的作品很多很多,其实这幅作品,在题目上也可以作深入的挖掘。
2017.3.2 下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