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7-4-2 08:57 编辑
土人说片——2017——34
暖暖的暮鼓在心底敲响
古建筑题材,宗教题材的摄影,利用视角、光影的变化,可以表现庄严、神秘、哲理、隐喻、启示、期望,也可以表现温馨、亲近。
温泉的一幅摄影作品《暮鼓残阳》我很喜欢,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画面的结构不坠流俗,大墙托出夕阳照耀着的鼓楼,不仅是视觉上的舒服,它还给了我一种暖暖的心理慰籍。
人都是从蒙昧走向智慧,从黑暗中走向光明。过程中的教育、引导、指示、启发来自家庭父母长辈,来自老师、师傅、领导,来自社会各个方面。
这幅摄影作品就是这样的隐喻和昭示。
此作品很有版画的味道。
此作品很有诗歌的意蕴。看着画面,我想到了陆游的诗句:“晨钟暮鼓无休时”·,想到了欧阳修的诗句:“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
我还想到了暮鼓与人生的关系:
鼓由金、玉、木、石等制造而成,有各种形状及大小。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舞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
闻鸡起舞和晨钟暮鼓的成语,都有守时勤勉之意。是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很快,我们要珍惜,勿蹉跎。
在丛林中,鼓是与钟一样重要的法器。晨钟暮鼓是寺院僧人的生活仪轨。据经中所说,早在佛陀时代,鼓就与钟共存,《楞严经》载:“阿难,汝更听此祗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直到现代,钟鼓常鸣仍是寺院的一大特征。 钟楼鼓楼是佛教寺庙加蓝七堂的格局不可少的部分。
汉蔡邕撰《独断》记有文: 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在汉魏时期,报时方式却是晨鼓暮钟,恰恰与唐代以后相反)
汉代击鼓迎晨,是因为鼓声振奋,催人劳作。早在先秦时期,鼓已作为壮音,出征先要击鼓,如《诗经·邶风·击鼓》所记的“击鼓其镗,踊跃用。
暮色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晚年,衰败的末日,思念的愁苦。但是在摄影人的眼中,却是最活泼、最迷人的时刻。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又是收获和温馨、欢乐的时刻。残阳之后便是朝阳,有志者,晨暮相替,起伏作息,有度有律,无时不有作为。
在曛曛的晚照下,心底似有鼓声,引导我思想畅游,督我读书,促我前进。
说的多了,远了,——这也许就是摄影可以激扬思维的魅力吧!
2017.4..2清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