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3-12-23 10:42 编辑
小河流水的这一组作品拍摄于承德天主教堂重建落成庆典的弥撒仪式上。当时我也身在现场。天主教的教规、教义我不太懂,我只感到一种浓重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紧紧地包围着我。能容五百人的教堂里,大约有六七百人,没有拥挤,没有喧哗,人们都在自觉地服从着明确的或者不明确的内心自主形成的约束,——一种无声的觉悟。包括在场的摄影人也不能不受感染,原来我担心摄影人多了,可能会干扰教堂的秩序,事先还提醒,不要使用闪光灯,不要踏上圣坛的台阶,不要拥挤,实际上是多余了。环境可以改变人,摄影人都循规蹈矩,在拍摄当中也在经受着一场灵魂的洗礼。
作者把镜头对准了一些祈祷着的信众。
第一 幅 和第四幅,教堂里特殊的玻璃窗使光线照到人脸上产生明暗和色彩的变化,增加了宗教的神秘感。
第二幅 四个人物不同年龄,表情有差别,但神情的专注却是一致的。
第三幅,是一个人物的特写 ,内心的虔诚和善念都刻画在脸上。
当唱诗班的歌声回响在空间,浸入每个人的心田时,照相机似乎也变得安顺、变得遂心如意,随众一起祈祷着:
天父、救主耶稣、圣神,我的天主,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现奉主耶稣圣名向您祈祷,求您不要因我的罪和亏欠离弃我,愿一切都按您的圣意成就。
赞美和感恩主,我钦崇您,敬拜您,仰望您,爱慕您,感谢赞美您,您是至高无上的神,是天地宇宙的创造者、独一的真主宰。愿最高的荣耀和赞美归于您。感谢天父创造万有,宇宙万物的宏伟和奇妙彰显了天父的伟大和奇妙化工,感谢天父对世人的怜悯,派遣主耶稣救赎世人的罪;感谢圣神受天父和主耶稣的派遣与我同在,帮助和圣化我。天主,感谢您赐给我丰盛的恩典……
一切艺术品,不管以什么样不同的表现形式,作者都应努力通过调动自己掌握的艺术技术技巧挖掘和展示作品人物内心的世界同时也是艺术家情感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中国古老的《尚书·尧典》中就说:“诗言志,歌永言。”《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这部经典的文艺理论著作始终把“情性”与作品的关系作为关注点。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灵感说,其含义也是把文学视为心灵的表现。康德把文艺创作看做是人类的情感活动。欧洲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们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学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如华兹华斯、雪莱等。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文学不过是人的潜意识的升华。那么,在教堂里,也许我们很多人身体潜存的良善、驯服都萌发了。艺术家内心的祈祷,会让我们关注别人的祈祷,并为别人的祈祷而感动,不由得想用自己的摄影来表现。
学会祈祷,生命会更安详,安详就是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