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49到2009百姓餐桌上的变迁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19:36: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48年12月10日,上海冬令救济会陆家浜路海潮寺施粥所向难民施粥。当年,流入上海的大批难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生活十分悲惨。
无EXIF信息


1949年,河北省宝坻县8户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举家迁移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十三区张蒙古屯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图为1950年,河北移民在庭院里吃饭的情形。

解放后,虽然农业生产有较大幅度提高,不过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还是让人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无EXIF信息


1950年淮河发生水灾,随后党中央做出了治理淮河的决定。12月,淮河中游冬修工程开工。图为参加治淮工程的民工在工棚前吃饭。

无EXIF信息


1953年春节,天津市汉沽区芦台王德铸(左一)一家人吃团圆饭。吃团圆饭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守岁方式。

1953年,国家制订了粮油统购统销的制度,粮票、油票、肉票等票证的出现,让老百姓吃饭都要“定量”。 


无EXIF信息


1953年7月2日,从日本归国的华侨抵达天津,招待所的餐厅里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招待归侨。
无EXIF信息


这是1957年初冬,北京东来顺餐厅一角。东来顺是北京著名的涮羊肉餐馆。
无EXIF信息



1958年3月2日,北京天桥商场下放干部在南口果木农场的荒地上种植果树。图为他们在荒地沙坡上吃窝窝头。
无EXIF信息


1958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宗帽胡同办事处第二居民委员会办起了“群众食堂”,很受居民欢迎,家里做饭不方便的居民,都可带着粮票来食堂吃饭。
无EXIF信息


1958年,北京海淀人民公社青龙桥工作站提出“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一日三餐集体安排统做统吃。图为社员排队打饭。
无EXIF信息



1984年5月,为解决职工子女吃饭难的问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十二职工食堂六一前开设儿童餐厅,受到职工的赞扬。

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活力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无EXIF信息


​1992年5月11日,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香港美食城总店一楼海鲜大厅正式开业。这个高档餐厅拥有150个座位,由来自香港的总厨师掌勺,受过专门培训的餐厅服务员上岗服务。

90年代,全国流行“下馆子”,邀亲朋好友到饭店吃饭,成为一件体面的事情。


无EXIF信息


1993年5月10日是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在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北京流通了几十年的粮票油票宣布作废。

实行市场经济后,粮票开始光荣“退休”,它也跟随计划经济时代镌刻进老百姓最深处的记忆里。


无EXIF信息


2008年8月17日,外国游客在秀水街的西餐厅用餐。

现在,面对饭桌上既丰盛又营养的饭菜,我们也可以回首过去,看看一张小小餐桌,折射出怎样的巨变。


无EXIF信息


​2009年1月2日,几位北京市民在远郊延庆县农户家享用远近闻名的“柳沟村豆腐宴”。元旦期间,这里的农家乐生意异常红火。

不同菜系的餐馆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各种风味的西餐厅纷纷涌现,农家饭也走入了城市人的视野,人们吃饭有了更多的选择。


无EXIF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13420分钟

沙发
发表于 2017-11-28 19:56:46 | 只看该作者
建国以来,人们吃饭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好纪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5-4-7 14:02 , Processed in 0.04859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