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身份不明的某位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制作了一本“维多利亚相册”,其中包括英国、马耳他、智利、秘鲁、中国、日本等世界多国的老照片,本文选取了有关中国的影像(时间是1867-1875年)。该军官很可能在英国军舰“蓟号” (HMS Thistle)上服役。
照片所记录的人物衣着光鲜、气质优雅、非富即贵,这正与晚清能接受摄影人群的普遍特征相符:一个是经济条件比较好,那时候拍照成本高,顾客支付的费用也贵;另一个是思想比较开明,对新事物愿意尝试,晚清很多人对照相机是抵触的,认为它是“摄魂机”。
本组照片尺寸都如“名柬”(即今天所称名片)大小。晚清时期,名片肖像小照(CDV)在富贵阶层比较流行。这种照片格式最先起源于法国,一般尺寸5.4x8.9厘米,方便携带,常随同名片赠送他人。
晚清照相馆拍摄的这些肖像照片,都是全身照,人们普遍认为拍半身照不吉利。1924年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回忆清末绍兴百姓照相的情况:“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他们所照的多是全身,旁边一张大茶几,上有帽架,茶碗,水烟袋,花盆,几下一个痰盂……”
我们不难发现,拍摄场景的布置非常简单,构图也很简单,人物姿势多是正襟危坐,面部表情比较僵硬。这正是摄影发展初期难以避免的稚嫩现象。现在常有网友指责说清末人物都目光呆滞、面目表情,其实这与摄影水平密切相关。
从这些照片的风格判断,它们很可能都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都是全身拍照以外,人物的面部用光很均匀,没有阴影,平面感比较强。这一点深受国画的影像,与外国摄影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晚清照相馆有一个特点,就是摄影师比较满意的照片,他会摆在橱窗里出售。不论是官员还是贵妇,尤其是长相靓丽的青楼女子,其照片都有可能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卖掉。当时也有很多人像购买绘画作品一样买照片。
晚清时期,中国摄影师的水平普遍不如外国摄影师,这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摄影术毕竟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中国人有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第二,中国摄影师在拍摄时,总是用价格最低廉的材料,导致成像效果打了折扣;第三,用光构图上还没有摆脱国画的影响,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作理论。
这些晚清人物肖像小照为研究那个时代的人物面貌、服饰发型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中国摄影师提供了充分的证据。目前此类照片已公开的数量很少,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发掘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