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北京的庙会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23:11: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北京的庙会是民众宗教、商业活动与娱乐消遣的好去处,充满了市井气息,颇令人向往。老北京,时间上大约是1949年以前;空间上主要指北京城墙还在、“内九外七皇城四”那种“凸”字形格局的北京。

明代北京最热闹的庙会当属“都城隍庙”。据明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载:“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止,亘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即东城灯市口)同,第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绵延三里许的庙会,场面想必非常壮观。

明代《帝京景物略》中的“西城卷”也有专门的“城隍庙市”条,对其货物的充盈也是极尽夸耀:“图籍之曰古今,彝鼎之曰商周,匜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锦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夫我列圣,物异弗贵,器奇弗作,然而物力蕴藉,匠作质良,古未有,后不磨,当代已稀重购。”

到清代,北京庙会仍然很活跃,“逛庙”成为很多民众的选择。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称:“京师各庙,辄有市集,百货充盈,游人纷沓,俗谓之‘逛庙’。逛,游也。”


清末隆福寺庙会(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b20170131.html
无EXIF信息



50年代隆福寺地区的东四人民市场(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b20170131.html
无EXIF信息


护国寺庙会一角(http://www.ilishi.com/lishitukutu/list_30_9.html
无EXIF信息


赶集般的“逛庙”

到清代康熙末年,隆福寺与护国寺等庙会规模已经很大了。柴桑的《燕京杂记》对此有描述:“交易于市者,南方谓之趁墟,北方谓之赶集,又谓之赶会,京师则谓之赶庙。月之逢三日,聚于南城土地庙,凡人家器用等物,靡不毕具,而最多者为鸡毛帚子,短者尺余,高者丈余,望之如长林茂竹。月之逢七八日,聚市于西四牌楼护国寺;逢十九日,聚市于东四牌楼隆福寺。珠玉云屯,锦绣山积,华衣丽服,修短随人合度,珍奇玩器,至有人所未睹者。”

关于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商业的盛况,清嘉庆年间得硕亭所著《京都竹枝词》(又名《草珠一串》)的说法更加生动形象:“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这里的东庙指的就是隆福寺,西庙就是护国寺,庙会的参与者已不限于一般民众,而是吸引了不少权贵人士。商业活动也逐渐成为庙会活动的主要特色之一。因此,很多时候庙会又被称为“庙市”,逛庙等同于赶集。

更有意思的是,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的研究,北京的庙会与其商业中心一样,呈现出六边形分布的特点。


无EXIF信息

明清北京主要庙会分布(引自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P207)

赵世瑜在《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一书中写道:“以天安门为正中的一个中心地,这一地区及其北边的中心地因禁苑而被占据;南边中心地的中心是天桥,与南药王庙、菜市口在一条线上;与天桥中心地和天安门中心地左右毗邻的中心地中心分别是花市(灶君庙)和厂甸,此一线上中有江南城隍庙,东有蟠桃宫,西有都土地庙、白云观;向北,在天安门中心地与景山中心两侧的分别是隆福寺中心地和西四中心地;前者稍南有灯市,以弥补今东单地区无庙会的空缺,后者原无庙会,后来兴起了白塔寺庙会,自发顺应了市场规律”。

据此可知,“旧日京师的庙会所在地,大都是今天北京的最大或次大商业文化中心区。换句话说,像天桥一线(广安门至广渠门)、前门一线(东便门至西便门)、东四西四一线(朝阳门至阜成门)等,多少是因为庙会才使这些点的商业文化业发达起来的”。

每条胡同都有寺庙

当然,之所以称为庙会,首先还得有庙和宗教活动。事实上,老北京的寺庙众多且宗教活动丰富。现代人似乎很难想象老北京的寺庙之众,在此可以列举一些数字略作说明。

乾隆时期绘制的京城全图中,共标出内外城寺庙1207处,其中观音庵87处,如果加上供奉观音的白衣庵21处,共108处,居众庙之首。其次是关帝庙88处,真武庙42处,还有天仙庵29处,伏魔庵26处,龙王庙12处等等。差不多每条主要街道和胡同,都有一两处寺庙。

美国学者韩书瑞所著《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一书,更是统计出明清时期北京各类寺庙达到2500多座。另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年)记载,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数量为1631座。而有学者认为此数字并不准确,还有相当多的漏载。这1631座纳入统计的寺庙中,关帝庙最多,有286座;其次为观音寺121座,七圣祠与五圣祠分别为111座与96座。关帝、观音与龙王等成为最普遍的主祀神灵,且多为儒释道合流共祀,可见北京寺庙文化的特点。

如此多的寺庙,与一般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举凡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求财祈福、去祸消灾、家宅平安,无不有相应的寺庙,可以求神问卜,烧香还愿。寺庙成为承载民众精神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

白云观庙会:求与神仙一遇

北京的白云观本是道教宫观,清代以来庙会活动也颇丰富。《清稗类钞》记载:“正月十九游白云观。观,元之长春宫也,为城外巨刹,花木甚多。俗称正月十九为‘燕九’,亦称‘阉九’,又称‘会神仙’。”因此,正月十九的白云观庙会又称为“燕九节”。

《燕京岁时记》则称:“(白云观)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九日。游人络绎,车马奔腾,至十九日为尤盛,谓之会神仙。相传十八日夜内,必有仙真下降,或幻游人,或化乞丐,有缘遇之者,得以却病延年。”故而很多人选择在正月十八夜宿白云观,以求与神仙一遇。

此外,初八日俗称“祭星之日”。据民国年间的《白云观庙市记》记载:“这天,以卜巫者流的生意为最佳,卦摊命馆,触目皆是,他们扮得僧非僧,道非道,故作种种奇怪模样,藉惑那些趋利避害之徒,无不市利三倍。”而各种小商小贩也是纷至沓来,正月期间的白云观好不热闹。

白云观庙会(http://www.morningpost.com.cn/2014/0522/3805.shtml

财神庙:争上头柱香

当然,求财的俗众从来都不少,因此财神庙颇受青睐。如民国作家张向天在《忆北平的旧岁》(1938)中提到:“初二日要去财神庙求财神。原来财神庙在彰义门外,按了习俗说,凡是上庙焚香愈早的,愈有灵验。因此每年正月初二日的黄昏初晓中,古城里的财迷们,早已是千万成群地集候在彰义门里,静等开门,好挤出门外,早到一步。每年正月初二时候,古城的广安门里,时常有因拥挤争先而打得头破血流,妇孺被挤得呼天抢地,情形之惨,又有如难民争车抢船之惨了。”

清末震钧的《天咫偶闻》对广安门外的财神庙亦有记述:“广宁门(广安门)外财神庙报赛最盛,正月二日,九月十七日,倾城往祀,商贾及勾栏尤夥,庙貌巍焕,甲于京师。庙祝更神其说,借神前纸锭怀归,俟得财富十倍酬神,故信从者益多,而庙祝之利甚溥。”可以看出,寺僧抓住了部分民众(尤其是商人和娱乐表演场所从业者)的心理而借机敛财。

大钟寺:骑驴的北平女学生

张向天文中也提到了逛大钟寺庙会。在大钟寺庙会,“游人极众,除了焚香祀神之外,都是来看大钟的。在大钟的顶上,有两个大如手拳的气孔,孔里悬着铜铃,凡是来看大钟的游客,都好用大铜子投气孔,这叫做‘打金钱眼’。如果打中,则铿然一声,表示击中铜铃,因以卜一年中的吉运。”

而沦陷之后的北平,“在杂乱的市容中,还可以看到穿高跟鞋的摩登女学生们,半裸着膝腿,颤颤巍巍地高骑在小毛驴上,摇摆过市。这是北平女学生们的时尚,多好骑驴逛大钟寺,白云观,又好赛驴,这或是北平的中国妇女骑马入阵的先声罢!”传统的庙会与摩登的女学生,构成一幅生动的城市生活图景,也使得庙会有了现代色彩。

从以上资料中可以看出,老北京的各个街区都有自己的庙宇作为公共活动的中心。而寺庙也成为民众参与节庆仪式的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寺庙除了扮演礼仪秩序的空间角色之外,其发展演化而来的庙会基本上成为满足人们日常精神需求的工具。而与节日相连的庙会,提供了一个大众释放自我的重要契机,成为老北京日常生活娱乐的调剂品。

(作者系历史学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讲师)


无EXIF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4-11-14 17:59 , Processed in 0.05054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