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组晚清至九十年代的春节老照片!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9:03:3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晚清至民国末期的春节
清末春节走亲戚

无EXIF信息


庙会上算命的。
无EXIF信息


1930年春节拜年,摄彤:海茵菠·冯佩克哈默尔


无EXIF信息


1946年春节,北京城中一大户人家的晚辈在叩首,拜的不仅是端坐高堂的父母,还有桌上无数鲜果蜜贡供着的祖宗。


无EXIF信息


清末民初时,赶集买年货。


无EXIF信息


1902年春节时的皇后大道。
无EXIF信息


1919年春节,雍和宫前“跳布扎”表演
无EXIF信息


清末春节时街头舞狮子表演


无EXIF信息


民国初年,春节时出门拜年的母女,穿着摩登。


无EXIF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9: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金刚 于 2018-2-18 19:18 编辑

20世纪50年代后,传统的年节风俗有所改变,要求春节期间节俭,不铺张浪费、反对封建迷信等,一些祭祀活动在公开场合不再出现,民间自发的龙灯、花灯等娱乐活动减少,有的是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举行,排场缩小,仅有排灯及一两拨锣鼓,且多为日间舞龙。没有单独的人家接灯,接灯的多为机关单位。放鞭炮、烟花不过是应景而已,取消请龙、送龙等仪式。
1951年春节,石景山发电厂给职工发年货,工人和家属们纷纷赶来购买。
无EXIF信息
1955年除夕,京郊农民梁耀辉一家在吃年夜饭。虽然家庭条件明显贫瘠,但也要炒几个菜,喝上点酒才能叫过年。
无EXIF信息
1952年,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春节中举办了全市工人春节联欢游园大会,中央美院春节宣传队正在演出木偶戏《奸商死要钱》。
无EXIF信息
石景山发电厂特等劳模刘德珍,曾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会议。解放前,每月工薪只能买一袋面,现在每月工薪能买七袋面。1951年过春节时,他买了很多年货,他的妻子和女儿正在门口高兴地迎接他。
无EXIF信息
1951年春节,河北省乐亭县朱各庄小学的学生为村民表演秧歌舞,这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无EXIF信息
1953年春节,天津市民一家人吃团圆饭。

无EXIF信息
1953年春节,北京的儿童在天安门前放爆竹。
无EXIF信息
1954年春节,河北省晋县五区刘靳庄的两位农村小姑娘荡秋千。
无EXIF信息
1954年春节,河北省唐山解家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小女孩陈小翠正在试穿妈妈刚做好的新衣。新华社发
无EXIF信息
1954年春节,给孩子压岁钱。
无EXIF信息
1956年春节,《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大公报》、《俄文友好报》、《北京日报》编辑部联合举办联欢会。图为相声演员侯宝林、郭启儒在晚会上表演相声。
无EXIF信息
1956年春节厂甸庙会的灯市一摄影:胥志成
无EXIF信息
1957年北京郊区,人们在看春节的文艺演出,寒风抵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无EXIF信息
1957年,天津天后宫春节庙会景象。 新华社发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9:47:24 | 只看该作者
1960年后,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传统民俗大都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民间祭祀活动更是处于隐蔽状态,民间娱乐在乡村虽有举行,个别场镇玩耍龙灯、花灯,但主要看话剧、看戏曲演出、看电影、看“样板戏”及各县文工团到乡下的慰问演出;由于粮食紧张,传统的年节饮食制作较少,主要是“为娃儿解馋”。

国务院在1967年1月30日发出通知,“为了适应革命形势,根据群众要求,春节不再放假”。以后的几年春节里,报纸都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提倡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就是春节也不休息,继续坚持“抓革命,促生产”,提出“三十不停战,初一坚持干”的口号。这段时间里,年节风俗更为淡化。


1960年春节,河南省郑州市区古荥人民公社幼儿院的孩子们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演出小节目,给老人拜年。
无EXIF信息


1960年春节,辽宁省沈阳市郊五三人民公社一户社员正在写春联、贴年画。
无EXIF信息


1961年春节,人们在江苏省南京夫子庙花灯市场上选购花灯。
无EXIF信息


那个年代,供销社里年货很是紧俏。
无EXIF信息


1961年春节,北京逛厂甸庙会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大串糖葫芦。


无EXIF信息


1961年春节,山东沂源县农民在集市上选购年画
无EXIF信息


1962年春节包饺子
无EXIF信息


1963年春节,在北京“体育庙会”上,正在进行摔跤比赛的少年。
无EXIF信息


1966年春节前夕,上海市民在商店里选购塑料花。
无EXIF信息


1969年1月8日赴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宣誓,他们将在山村过“革命化春节”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9:51:14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的两篇读者来信,以此为信号,表明了对春节休假制度的回归态度。这两名写信的人一位是工人,一位是农民,信中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革命化、战斗化春节”的疲倦:

“林区第一线的工人不休星期日,一年中仅有这么几天假日,应该让他们好好地度过这个节日。”“农民一年到头,春节是放假休息的时候。说实在的,春节不放假,搞疲劳战术,群众过不好年,心里不痛快,干活也使不上劲。”

几天之后,部分省份开始逐步恢复春节休假。直到到1980年,我国全面恢复了春节休假制度。

1977年春节,文化部慰问演出团的演员耿其昌(前左一)为医护人员演唱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
无EXIF信息

70年代,群众用拖拉机装扮的彩车闹春
无EXIF信息


1978年春节,凭证购买定量供应的花生、瓜子
无EXIF信息


1978年春节,解放军北京部队某部和丰台区人民群众一起联欢
无EXIF信息


1978年春节,北京街头看电影海报的人们。
无EXIF信息


1978年春节,南京少先队员参加爱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活动。
无EXIF信息


70年代开始,春节拍全家福成了一种时尚。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5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19:58:28 | 只看该作者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春节期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才渐次恢复。杀年猪、“叫老人”、玩花灯、龙灯重新兴起。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大部分人家在春节期间都围着电视看电视节目,中央及各地方台已陆续推出春节联欢晚会,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得到了较高的满足。而传统的娱乐方式如龙灯、花灯等等,开始日渐萎缩,习俗也有不少变化,守岁、挑金银水、拜五方等在城市几乎消失。

在农村里,随着环境的变化与条件的改善流失,一些非常古老的习俗只有少数边远山区还会流行。一般来说,过了二十五。就进入年期了。不少人家就开始过年,因为如果有几弟兄分了家的,吃年饭每人一天,好请公婆父母,兄弟姐妹吃团年饭,从腊月二十六起就有人吃年饭,已有人家过二十八、二十九,不再局限于年三十。
1980年春节前,四川彭县农民陈开方(前右)买了一台价值人民币520元的12英寸黑白电视机,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目光。

无EXIF信息



1980年春节,浙江绍兴柯桥农民在购买年货。
无EXIF信息


1981年春节前夕,贵州省贵定县的农民在农村集市上赶集。
无EXIF信息


1982年春节前夕,理发店里想美发你得排队。多年来,春节前就属这儿生意最好。一方面背地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老例儿,一方面为了讨个大『发』财源的彩,也必须从头做起。
无EXIF信息



1983年开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是王景愚、刘晓庆、马季、姜昆。从此,春晚成为了欢度春节的一个重要形式,成为了老百姓每年除夕夜的视听盛宴,更成了华人的年夜饭。该届春晚给人印象最深的节目就是歌曲《乡恋》,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物质逐渐丰富起来,图为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摄影:杨绍明/新华社
无EXIF信息


1982年,北京一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无EXIF信息


1980年1月11日《人民日报》转发《人民铁道》报道“铁道部决定全路在春运期间增开临时长途客车24对,临时短途客车228对,共252对比去年春运期间增加30对。” 这是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由于80年代大量民工外出,自1983年起,春运成为“全国性、大交通性”的难题,图为:1983年1月31日,春运期间,上海站客运员在候车室向顾客宣传乘车安全知识。
无EXIF信息


80年代春运时,登上火车的人。
无EXIF信息


1985年春节前夕,湖南省益阳市大桥农贸市场各种农副产品十分丰富,平均每天成交额达4万多元。这是蔬菜区一角。摄影:宁光前/新华社
无EXIF信息


1985年春节,刚刚进入中国不久美国迪士尼动画人物和中国老百姓在八达岭长城合影。
无EXIF信息


吃穿之外,便是民俗。北方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特定的风俗。而逛庙会则是北京旧时过年的主要习俗。图为1985年北京地坛庙会上。
无EXIF信息


1985年的地坛庙会,老北京自己的茶道——龙嘴大铜壶,不过此时这壶沏的不是清茶,而是面茶或莲子糊。
无EXIF信息


1987年1月,春节前夕,北京农展馆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人们排长队买江西产的四特酒,经过长时间排队,这几个年轻人终于买到了。摄影:蒋铎
无EXIF信息


春节穿新衣。上海南京路,春节前夕显得格外繁荣。图为上海最大的百货公司——第一百货商店里,顾客在挑选新年新衣。摄影:杨溥涛/新华社
无EXIF信息


80年代,冰箱、洗衣机、电视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图为1988年2月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武汉中心百货大楼,前来选购电视机的人群挤满了大厅。


无EXIF信息


1988年,河南扬集的鞭炮市场。


无EXIF信息


80年代,在路边放鞭炮的孩子们。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47630分钟

6
 楼主| 发表于 2018-2-18 20:04:00 | 只看该作者


9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等传媒资讯的普及,多数人将登门拜年改为电话、发信息、上网拜年。人们逐渐将在家吃团圆饭,改为上酒楼餐厅吃“年夜饭”,家人团聚,欢度除夕之夜。年三十日,城乡灯火辉煌,家家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或玩棋牌。花灯、龙灯等传统娱乐方式再次式微。


1990年春节,在陕西西安“飞机城”阎良区,每天都可见一些胸挂红花的新郎用自行车驮着新娘从大街小巷经过。那个年代,用自行车接新娘曾经一度成为流行的结婚方式,特别是春节这段时间,结婚的人也特别多。
无EXIF信息


1990年春节期间,湖南省吉首市民族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少儿放映厅举办《革命传统影片汇映周》
无EXIF信息


1991年,春节刚过,南下的民工就已如同潮水般地涌入广州火车站。图为:火车站厕所大排长龙的景象。
无EXIF信息


1996年北京春节前夕,市场上出售的各式挂历。挂历是日历与年画的结合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风靡全国,是馈赠亲友的重要礼品。博主曾写过相关文章,点击可查看:大美人挂历,80年代时春节送礼必备佳品!
无EXIF信息


90年代,春节前各家都会蒸馒头、蒸花馍,为了款待春节来的亲戚们。
无EXIF信息


90年代农村拿着灯笼的孩子们。
无EXIF信息


90年代,人们围坐在一起看春晚。
无EXIF信息



90年代那会,压岁钱大多是1元,5元,10元的。图为70后刘晓收藏的压岁钱。

无EXIF信息



1995年春节,甘肃庆阳地区富有特色的民居——“地坑院”迎来了舞狮队。
无EXIF信息



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酒楼吃年夜饭。
无EXIF信息



1998年春运时的广州火车站
无EXIF信息

一年又一年,春节就这样过来了。进入新纪元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年味”却越来越淡。如今,看看这些老照片,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忍不住一阵酸楚......逝去的不仅仅是光阴,还有当年那份美好与快乐。


最后,在这里给您拜个年!虽然现在年味不如以前,但是对家人的思念却不变。这几天,春运高峰期也开始了,希望各位读者一路顺风!新的一年里,祝福大家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最重要的是身体要保持健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4-11-14 17:43 , Processed in 0.065099 second(s), 9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