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4-1-4 08:24 编辑
美女是看不透的
——评戴翔的《山之恋》
美是什么? 古代西方哲学家大多从堆积的事物感受出发,如从少女的漂亮、母马和汤罐的实用,金色的悦目中寻找答案。但都没有确切的解释结果。因而柏拉图叹息道“美是难的”。 东方的古代哲学家大多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美。孔子说“尽善尽美”;荀子说“崇其美,扬其善”;孟子说“充实之谓美”。
有人认为美只是一种不依附于人的意志和情感的自在物,是某种物体的自然属性;有人把美归结于精神世界的产物,纯粹是主观意志,美与客观存在无关。 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借用苏东坡一首诗来阐明自己的认识: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美,既不在单纯客观物体上,又不单纯在人的主观加工上,准确的说,美是在人与物(景)相互作用的实践中。美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特征。 我们不是专业美学家,不必深入探讨各历史时期各种学派的争论。生活中的人们自有一套评判美,常常不自觉地应用着审美的方法。 有一个例证; 现实生活中男人经常会对初识和熟识的女人,不论其长相如何,使用“美女”一词来赞美,有的是真心,有的是假意,内蕴着奉承、戏谑、玩笑。在场的女人无不笑颜如花,没人会去辩白真实的美与不美。 但是从摄影的实际需要,我们的认识不应该含糊或者错误到颠倒美丑,了解一些美学常识并且应用于实践创作当中是必要的。
一幅有西方绘画风格的摄影作品《山之恋》,出自营子区摄协主席戴翔之手。画面上一位白衣女郎,帽子遮住了她的面庞,读者无从检索考证她的面相——无客观物象。但是谁能说这不是美女呢?身姿的曲线与动态,会让人感受到她的真挚、纯美,以及内心是怎样的欢乐,大部分读者看图会说:美,真美,很美。
美的属性不一定完全通过视觉来展现,视觉有时看不透真正的美人。除了视觉外,还有感觉,——感觉是什么、就是主观想象,艺术家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想象力。而想象力来自客观事物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积累与积累的联系。 画面的色彩并不复杂,黑色的山岗与白衣的反差,既鲜明又和谐。星光般的小花点缀其间,还有远远地淡淡的山峦,一起营造了梦一样的情境。
《 山之恋》的命题很好。作者不止于对美女的赞誉,不仅是因为画面元素中最大面积的是山。人与大山联系在一起,让“恋”有了比人之恋更宽泛的故事和深刻的思想,给读者展开更多的想象空间。
我们看得太多的摄影:人像就是人像,风光就是风光。拍美女一目了然,清晰而已。拍风光朝晖晚照,巧遇而已。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汇在一起的作品还是太少太少,一种修为,一种能力,非朝夕之间,俯首即拾。
摄影中,人们会不绝于耳的听到“线条”、“光影”、“色彩”的术语。概念教学,在摄影课堂上很重要,但是心理教学同样重要,这一点被一些摄影人忽略了。不善于把客观与主观结合起来,不善于把审美理念与眼前的物象赋予浪漫、生动的有升华的表现。即使机会来临,也会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拍出这样的作品。
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否拍出好作品,不在眼睛,而在心灵。锻造审美的软实力远比更新照相机更为重要!
201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