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巴拉根仓 于 2015-9-13 09:38 编辑
如今的街面上,遍布着各种各样的饭馆、酒家,其中不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小吃。偶尔也能见到莜面馆,我也曾光顾过。但是我发现所有的莜面馆里主食只有莜面蒸窝子和蒸 饸饹,很少有其他的莜面面食。曾经在坝上呆过的“青年”们,有谁还记得苦累的味道吗?苦累这两个字,我查了查词典,称系一种莜面面食,有的地方称苦累,有的地方称傀儡, 也有叫苦力的。“青年”们都知道苦累是什么饭食,没在坝上呆过的人,并不知道苦累为何物。现在的莜面馆里也很少有经营苦累的吧。要知道在过去的年月里,苦累是坝上地区早 晨每家天天都吃的面食啊!我曾经给孩子们说过我们天天早晨吃的苦累是怎么做的,可惜怎么说他们都听不明白。从1975年返城,我已经40年没吃过苦累了,这次去坝上住在朋友 家,我先问女主人会不会搅苦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做了,而坝上人也已经不再把莜面作为主食了。我说无论如何明天早晨也要搅一顿苦累吃,女主人答应了。过去,苦 累只是自己家人早晨吃的饭食,一般是不会用来待客的。没去过坝上的朋友们,请你们看看苦累是怎么做的吧!
把适量的水烧开,注意水一定要适量,水开后倒入适量的莜面,这时不要搅动倒入的面粉。
盖上锅盖,再次把倒上面粉的水烧开。
这时就要开始搅了,女主人手里拿着的叫苦累叉子,一般都是三齿的铁叉子,只能搅苦累用。在过去的坝上,是每家都必备的。
这时就能看出来水和面是否适量,水少则苦累碎,水多则苦累疙瘩大。其实有点像咱们常吃的疙瘩汤,只有水和面都适量了苦累疙瘩均匀才好吃。
盖上锅盖焖一会,还要捂上盖锅布,免得跑气。看,女主人用的是毛巾,过去我们都用麻袋,盖锅布也是每家必备的用品,尤其冬天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做不熟饭。没去过坝上的朋友别不信,真的,不捂这层布真做不熟饭的。
这时需要均匀文火,火大了糊了苦累硬,火小了不上气熟的慢,都不好吃,这也是个技术活儿。
稍上一会气,揭开锅,翻一遍。
再盖上锅焖一会,这样反复三次,苦累就熟了,如果你爱吃锅巴,最后一次可以烧的火大些。
熟了,吃吧!现在生活好了,桌子上的菜多丰盛啊,居然还有黄瓜,刚从地里摘来的黄瓜,坝上还能种黄瓜了!过去哪有这些,桌子上只有一碗咸菜条,一人一碗苦累,吃的也很 香。 苦累剩下了,下顿就不好吃了。可以放点胡麻油、葱花呛锅,加少许盐,做成油炒苦 累,也很好吃的。 还有一种叫山药苦累:头一天蒸些土豆,蒸好后去皮,第二天早晨把蒸好去皮的土豆用山药杵子捣碎,撒上莜面,搅成山药苦累,这比莜面苦累又好吃多了。要是油炒山药苦累就 更好吃了。 不知什么原因,现在的莜面馆只有蒸窝子和蒸饸饹。 实际上过去坝上人很少吃饸饹,谁家如果吃饸饹都让人笑话。 和饸饹类似的面食叫蒸鱼子,是一种在面板上用手搓出来的面条状的东东,聪慧的主妇一只手有能搓五根的,两手同时搓十根,稍逊点的两手也能搓七、八根。手搓出来的鱼子细且均匀数上乘。蒸鱼子时锅底同时用一个小盔蒸上点蘑菇、土豆丝、抑或酸菜、白菜做鹵,点点儿胡麻油,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如果有点肉丝儿,那就更神了。哎,那年月肉真的很少,轻易是吃不到肉的。虽然都是条状的蒸饭,蒸饸饹套用现在的一句话,只能叫垃圾食品,并且蒸鱼子也比蒸窝子口感好。这么多年我没见有哪家莜面馆卖过蒸鱼子的,一家都没遇见过。没准儿,这真是一个大的商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