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12|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哥.抬哥之考

[复制链接]
累计在线
120740分钟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9:49: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8-3-12 09:39 编辑

型号 : NIKON D200   产商 : NIKON CORPORATION   软件 : www.meitu.com   
光圈 : F8   快门 : 1/250 秒   感光度 : 100   焦距 : 26 mm   对焦距离 : -    
拍摄时间 : 2012:02:05 12:45:13   GPS信息 : -    

双峰寺甸子村的背哥表演
            


          背哥.抬哥之考释




            背歌,背哥,背竿,背阁,用字有异,音相近,指事相同。究竟用那个字更准确,本文做以探讨。
    背哥(阁)、抬哥(阁)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 4—10 岁的小演员在半空中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飘飘若仙童下凡。
    元宵节看花会,背阁、抬阁是最为精彩的表演项目,最赢人眼球,摄影人也以为拍摄重点。在承德的隆化县、承德县多个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表演项目。

         
    很多人模仿语音跟着叫,但是闹不清“阁”“哥”究竟哪个字对,有的说上面表演的是小孩,小孩也叫小哥,所以应该叫背哥,还有的说因为表演要使用竹竿,应该叫“背竿”。
   
    为了求真,我查找了些资料,汇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解惑。
  阁,字义: 类似楼房的建筑物,止扉谓之阁。

     有背哥、抬哥表演形式的地区很多,河北、河南、山西、内蒙,都能查得到记载。有些地方说自己是发源地,有些地方已经申报非遗项目。



   一、    先说说起源

    1、  河北束鹿县的说法。
    背哥起源于放风筝。风筝是受风力作用而飞上天空的,无风则无法放飞。在无风的天气里,人们就用竿子举着风筝取乐,曾一度出现竿举风筝舞。大约在元末明初,举风筝演变为“背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束鹿百姓就曾在御道边“举筝蝶迎驾”,谓之“背蝶”。 “背蝶”这种民间艺术还曾经发展出背蝶舞剧“梁祝三蝶”。明末清初又有“背鸽”衔粮出现,象征国泰民安。后有逐渐发展为背纸人、草人,谓之“背童子”,成为庙会、道场的表演节目,得到广泛普及。十九世纪,湖广总督张之洞到宁晋县营台村真武庙进香时,专门观看了束鹿县背童子载歌载舞的宏大场面。清朝末年,背哥曾在束鹿县各村镇广为普及,并发展为背活人,咏歌作戏。由于所背活人皆男童,故称“背哥”。
     
    2河南安阳的说法

    安阳首个地方叫曲沟。当地人称,曲沟原名干戈沟。相传2500多年前,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时途经此地,恰逢天色已晚,便命弟子在此停车住宿。孔子一听此地为干戈沟,名字不吉利,便想绕道而行。村民们听说孔子来了,纷纷出来迎接。入村后,孔子觉得这里民风淳朴,与干戈沟的名称不太相符,便说:“我的故乡曲阜,物阜民丰,是至善至仁之地,将干戈沟更名为曲沟如何?”从此,干戈沟改名为曲沟。
  孔子在此讲学数月之久,离开当日,村内有名的歌手、舞者一起欢送。为了能让孔子在更远的地方能看到村民的热情,歌手和舞者站在桌上边唱边跳。尽管如此,村民觉得还是难以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便把手中的鲜花放在桌上,抬着桌子,边走边唱,欢送孔子,把孔子一行送出很远。后来,有人把这种艺术形式命名为“抬歌”。
有村民介绍说,到明朝时,艺人们将高桌装饰成了亭台楼阁的样式,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抬歌”也因此更名为“抬阁”



3、  河北阳原县流传的说法,

   曲长城背阁已有几百年历史,是流传于阳原民间的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



            
                        
无EXIF信息






二、    背阁(哥)与抬阁(哥)的关联

   据考证先有抬阁后有背阁。
    抬阁,又称“古楼”、“高台”,是用铁棍和木料制作一台古阁,阁上绑缚角色表演故事,由八名壮汉抬阁而行,故称“抬阁”。在山西晋中的徐沟、交城一带,俗称“铁棍”,有“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之说。


   曲沟的抬阁分平阁、高阁,平阁只设一层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阁也被称为“铁枝”,制作表演较为复杂,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层,每架的分枝上分别安排不同的表演者。
  高阁主枝高3至8米,主枝和架子不仅要坚固,还要轻巧、巧妙,能承重,又得满足不同造型要求。同时,高阁表演要用道具和表演者的衣饰等遮掩架子,使观看者看不到架身,如同表演者真的站在空中。
表演时,为保证表演者安全,“阁”旁可见伴随修行者手持长叉,而这些长叉除为表演者传递道具外,还要维持架子平衡。
   上阁表演者多为儿童,一来儿童体轻,可减轻抬阁者负担,二来上阁表演的孩子更易受人宠爱,“女孩上过装,婆家不用相,男孩上过装,媳妇随便相”等俗语也说明这一点。
   一般由3至5名儿童上阁表演,上阁儿童稍施粉黛,面庞粉红,在架子上做出多种动作,并结合扮演的角色和人物特点做出多种表情,活灵活现。演出时,锣鼓声声在人群中缓缓走来,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场面蔚为壮观。




      
型号 : Canon EOS 5D Mark III   产商 : Canon   软件 : www.meitu.com   
光圈 : F9   快门 : 1/320 秒   感光度 : 100   焦距 : 65 mm   对焦距离 : -    
拍摄时间 : 2016:02:09 11:04:17   GPS信息 : -    

承德县三道沟门村的表演  

     
 
    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抬阁的“阁”逐步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它的行走表演也从过去的人抬,演变为人抬为虚,实为将阁固定在车轮上。每台阁上的演员最多达5位,并已将戏剧与杂技融为一体,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乐队等集于一身,是一门高台行走表演艺术形式。它主要有转阁、云阁、灯阁、水阁四种表演形式。演变后的抬阁不仅名称发生了变化,内容也由单纯的唱歌变成了演绎故事,并同锣鼓、号角等乐器相结合,配合秧歌、舞狮、武术等文娱活动,更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我们承德市辖的范围里,目前只有承德县磴上乡三道沟门村有抬阁的表演。是四个壮汉抬着连个幼儿,两个幼儿可以转动。
      背阁是在抬阁基础上求险、求奇发展而来的。如果说抬阁是群体表演,重心容易掌控,那么由抬阁发展而来“背阁”技术难度则更大,也更为惊险。且不论上面表演者的重心能否与下面保持一致,仅长达数小时的行走、转动,对表演者来说就是极大的体力考验。

    以一人背扛另一人的“阁”类舞蹈。背哥的主要道具是一个轻巧坚固的铁铁十字形架,铁架固定在成年表演者的身上,下端制2个铁托子,架在背者两肩,用绳子固定。十字架上置一男童或女童。根据背者力量,也可背二个小演员,小演员按剧情规定的人物化妆,绑着固定在铁架上。小演员上身穿彩褂,下身穿长裙,把所有秘密尽遮裙内,裙下还露出一双假肢,穿一双漂亮的小鞋。妆扮好后,远远望去,象有少年脚踩在老者的肩上歌舞。铁架上装有转机,背者扭动转机,小演员便在肩上旋转作戏。表演内容多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和戏曲,传统曲目有《孙悟空巧借芭蕉扇》、《七仙女下凡))、《八仙过海》、《打渔杀家》、《水漫金山》、《三英战吕布》、《岳家八大锤》等。
  人群中,彩妆儿童架在精壮大汉肩膀上,距地两米之外随势舞动,高高在上,俯视如河的人流,飘飘荡荡,仿佛沉浮于云霞之际。儿童或翻身、或转动手上的刀枪,令人啧啧称奇,拍案叫绝。

   背阁表演中,大人孩子看起来都挺可怜的,从一大早表演到下午,别说孩子了,就是年青人都受不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穆桂英哭了,齐天大圣睡着了、两口子在哄哭着的孩子……






                             
型号 : Canon EOS 5D Mark III   产商 : Canon   软件 : www.meitu.com   
光圈 : F11   快门 : 1/800 秒   感光度 : 1000   焦距 : 105 mm   对焦距离 : -    
拍摄时间 : 2016:02:09 11:23:10   GPS信息 : -    


   

三、    承德的表演发展方向

     1、 技术性需提高   

    山西背哥是有伴奏的,主要是大鼓、小鼓结合,配钹5至10副。演唱以二胡、笛子、笙、琐呐伴奏。戏剧选场主要以群舞、武打为主,伴奏有板鼓、水镲、大锣、小锣等。背哥既可以踩街游行、撂地献艺,也可以舞台演出,灵活潇洒,粗扩奔放,滑稽浪漫,具有特殊的艺术魁力。
   内蒙宁城,表演并配有鼓、镲、铙、唢呐伴奏。不同点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背阁”是一个人背,“抬阁”是多人抬,集造型、杂技、彩扎、戏剧、音乐为一体,体现了高、难、险、美的特点。

   在安阳,流传这样的说法:“西社的枝儿颤,北社的嘟噜转,东社的石头蛋。”在曲沟村,无论老人小孩儿,问起这段顺口溜,他们张口就来。村民称,这是在描述各个阁社的特点,也是他们的看家绝活儿。
  “枝儿颤”是以槐枝、桃枝、鸟笼、弓箭、瓶花、伞花等为道具,小孩站在这些道具上表演;“嘟噜转”是以船、磨、钻、轮、杆等为道具;“石头蛋”则以碑、牌、坊、石、盆、塔等为道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曲沟抬阁逐渐形成了“高、峭、奇、险、绝”的风格,各个阁社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抬阁。如西社有《扒缸》、《水漫金山》、《借雨伞》等,北社有《三娘推磨》、《铁弓缘》、《织皇绫》等,东社有《游月宫》、《百鸟朝凤》、《白猴孝母》等。
  一把雨伞、一朵鲜花,塔尖如何支撑起一个人的重量?这便是抬阁的绝妙之处——芯子。它的设计是衡量抬阁优劣的所在。
  有个叫刘大买的人,是制作芯子的高手,被当地人称为状元。在刘大买家,阁架、芯子、服装、道具等堆得满满的,俨然一个小型的抬阁博物馆。刘大买说,抬阁的芯子分为三大类:出手芯子、动物芯子和器物芯子,它们的特点分别是芯子从手中引出、芯子在动物身上埋伏和芯子在器物中佯实。在表演的时候,芯子穿插运用在动植物和器物中,通过真伪结合、动静结合、雅俗结合、巧拙结合,让观众真假难辨,产生神奇莫测的感觉。

    独特的设计,再结合现代声、光、电等技术的运用,让每一部抬阁表演起来都更加逼真、耐看。各表演团队在芯子上的处理绞尽脑汁,也是各队“针锋相对”的关键。这种竞技与较量,让曲沟抬阁不断推陈出新,名扬万里。


   看了以上的文字,我们应该明白承德的表演技术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 群众性 需普及


     在承德八县三区有此表演项目扬的只有少数几个村子,从数量上说比较少。
民俗文化也需要政府的引导,走出去学习参观,增长见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学习研讨班,推广普及,并通过比赛等形式促进提高。




     综合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知道,“阁”、“哥”、“歌”皆有来历,唯“背竿”没有出处。










                                          2016.3.8  傍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740分钟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3-8 19:58:57 | 只看该作者
请看外地的表演剧照

无EXIF信息


            
无EXIF信息



         
型号 : Canon EOS 5D Mark II   产商 : Canon   软件 :    
光圈 : F2.8   快门 : 1/4000 秒   感光度 : 100   焦距 : 24 mm   对焦距离 : -    
拍摄时间 : 2010:02:23 10:49:50   GPS信息 : -    



            
无EXIF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47300分钟
板凳
发表于 2016-3-8 22:00: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202520分钟
地板
发表于 2016-3-8 22:20: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250400分钟
5
发表于 2016-3-9 06:49: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3680分钟
6
发表于 2016-3-9 07:45:3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杨校长的背歌考,即长知识,又深有感触。承德民间花会种类多,形式美。要是有关部门下力气组织一下,作为承德的旅游项目,那真是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740分钟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08:07:20 | 只看该作者
   背 阁

         
型号 : Canon EOS 550D   产商 : Canon   软件 : Adobe Photoshop CS5 Windows   
光圈 : F9   快门 : 1/200 秒   感光度 : 400   焦距 : 18 mm   对焦距离 : 1.26 m   
拍摄时间 : 2011:02:17 11:28:48   GPS信息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6650分钟
8
发表于 2016-3-12 21:57:05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即挖掘了历史,又展现了现在,使人受益匪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在线
120740分钟
9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09:44:10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承德摄影家网发表的元宵节民俗花会摄影作品偏少,精品也少。

   我感觉,弘扬民间文化艺术,摄影人有责任。我们需要有这方面的交流研讨,集思广益,既提高摄影创作水平,又为推动民俗艺术的发展而作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信息

关于承德摄影家网 网站章程 版主职责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 论坛版规

Archiver|小黑屋|

承德摄影家网 - 承德热河摄影家协会 ( 冀ICP备13006155号-2 )冀公网安备 13080202000445号  

GMT+8, 2024-11-25 16:11 , Processed in 0.052202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Design by 承德红璐科技

© 2014-2015 承德摄影家网. 站务联系:0314-5929858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