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20-6-1 11:46 编辑
作者的话: 建议朋友们都来认真的看一看此文。不是为了摄影,是为了认识一位普通的农村女人。我们的国家繁荣,民族振兴,需要这样的脊梁。也许你会受到鼓舞,让你的人生更精彩!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为这个村子做些贡献!
石头村的故事——2
能干的女带头人
我紧跟着乡长在村中间绕来绕去,从不同角度欣赏石头村。 眼前忽然出现一位妇女。乡长介绍说这是村的书记。我略有些惊讶。
初次见面,在我还不了解她的事迹时候,随手拍下了这张照片。影友们从照片上能感受到这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吗? 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她的性格,她的工作作风。
我曾经有过五年农村工作的体验,深知做一村当家人的不容易。女人拉家带口的本来就背负着生活的重担,要做一个大村的书记,其艰巨性可想而知。 她的名字叫张玉珍,55岁,丈夫已经因病去世。 她多次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一好双强”党支部书记,2006年被市文明办授予感动承德典型人物,2007年先后被省妇联授予第四届“河北十大女杰”提名奖,被市委宣传部、承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承德市十大新闻人物称号,2008年被市委授予“一好双强”党支部书记称号,2010年被市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乡长给我介绍了她的事迹: 10余年前的任杖子村是全县有名的穷村,13个自然村分散在七沟八梁的南北两山上,人均不足7分山坡地,运东西全靠肩扛驴驮。时年40岁的张玉珍思路开阔,敢闯敢干,率先致富。在乡领导的信任和党员群众的期盼中她挑起了村支部书记这副担子,她带领支部一班人自觉做到“三个在前”,即:学习抢在前、工作干在前、关键时候站在前,向党员叫响“看我的”、“向我学”、“跟我上”的口号,推行“村里大事村民定、村官实绩村民评”工作法。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在冀北贫困山区竖起了一面向贫困挑战的鲜红旗帜。 大山深处的任杖子村,过去只有一条蜿蜒的土路与外界接通。为拓宽、硬化村街和胡同,张玉珍和全村老百姓不分白天黑夜地奋战在修路工地,她率先带头砍了自家20多棵树;面对阻挠,张玉珍坚定地说:“为了这条路,就是死,我无怨无悔!”在她的带动下,几年来,任杖子村累计投资近210万元,投工3000多个,硬化水泥路面12.8公里,拓展村组路9公里,修通与承秦出海公路的连接线4条。从此结束了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历史。
上山的路
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张玉珍与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转遍了全村的沟沟岔岔,勘察了水源30多处。在鸭嘴山板栗园的引水工程中,张玉珍与乡亲们一同挖沟、推沙、搬石,抬水泥,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吃口凉饭。几年间,修建水利配套、集雨工程,新打机井,铺设输水管路、建蓄水池。解决了260多户的饮水问题,全村80%以上农户用上了自来水。2005年8.12特大洪水中,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张玉珍喊了一声“是党员的,跟我上!”,带领党员跳进了湍急的洪水中,用身体筑起了冲不跨的堤坝。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展创业、争当先锋,始终是她的人生追求。任杖子村虽无矿产资源、无工矿企业,但有承秦出海公路沿线的便利条件,有河北桑蚕第一村的美誉,有城里无可比拟的山场广阔,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反复研究论证,把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观光高效农业作为推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积极跑部门、寻客商、找关系、做工作,建菌菜、苗木大棚,栽植桑树、板栗嫁接大板杏,发展养殖户、发展农家游,形成了山上杏树封顶、山中松树缠腰、山下板栗、苹果、桑树成区连片的格局。初步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家度假旅游格局。直接或间接为180个家庭增加收入。全村人均收入由10年前不足600元,增长到了现在一万多元,集体经济由负债到年收入15万元。 2009年,任杖子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 15年来,张玉珍的家庭收入少了,亏欠丈夫、孩子多了,但村子变了,群众富了。张玉珍不后悔,她说:“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群众在干部的心中有多沉儿,你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 后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