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4-5-23 05:54 编辑
总版主评析—48—[size=21.428571701049805px]
诗歌与摄影
摄影人需要读诗。诗可怡情,诗可悦性,诗可开智,诗可启慧。 文学作品是造型艺术,摄影更是造型艺术,艺术与艺术,道理多有相通。 数千年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二百年的摄影艺术许多借鉴。
题目 晓日花初吐 作者 狼眼 晓日花初吐 —— 王建(唐) 诗句
题目 一枝红艳露凝香 作者 C D 老乐
一枝红艳露凝香 —— 李白诗句
题目 一枝红艳露凝香 作者 大伙计
摄影的主要特征是再现或者表现客观景物、事物。这些再现或者表现是通过画面语言来完成的。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诗歌用文字写景状物,抒发情感,深化中心,创设情节。极有利于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摄影人可以借鉴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诗词中常用衬托、对比的手法,衬托是通过描写甲来使乙表现得更突出的方法。衬托分映衬和反衬。在诗词中还经常应用各种设问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反问)?“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这些秀才手会使描写的对象为更形象生动,增强感染力。
一枝红艳露凝香 作者 海阔天空
诗词中多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描写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诗歌中的虚与实,通常指对客观有形的物象具体描绘。虚,指指意中景物或主观的无形活动。如同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如 毛泽东 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自居易在《琵琶行》中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人的情感。“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诗人与友人凄凉的心境;“
题目 幸自同开俱隐约 作者 涉猎
幸自同开俱隐约 何须相依斗轻盈 —— 韩愈
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 唐彪 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清王世贞 《艺苑卮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在诗词中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当前之景为实,设想之景为虚。 摄影中的实,乃指对焦准确,物象清晰,虚,乃指焦点之外,物象虚糊的状态。这与诗词中的虚实略有不同。
摄影人悟通了诗词与摄影的通理,灵活运用,作品一定会生动。
题目 只恐夜深花睡去 作者 心灵舞动
此作题目为《只恐夜深花睡去》,引用了宋代诗人苏轼的《海棠》诗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摄影照片的题目采用的是歇后的的修辞方式,用前一句做题目,把后一句“故烧高烛照红妆”,以画面元素的方式来表现,把会心处留给读者,增加了摄影作品的趣味性。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中国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当你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你的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你的眼前,你就不会烦闷。当你心情舒畅的时候,诗歌是兴奋剂,会让你青春蓬发,锦上添花;当你的生活出现不幸,当你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当你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借着作诗消解了。
当你拿起照相机的时候,美景美情会纷至沓来,平凡也会化为神奇,主题会升华,题目会生辉。……”
"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 在诗词的海洋中浮游,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读诗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在浮躁中恪守住一份心灵的宁静,重新认识生活,感悟人生。你会增加一份智慧,一份淡泊,一份宽容,一份坚强。
2014.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