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6-12-12 07:00 编辑
总版主评析——2016——88
摄影师的情绪影响画面的结构
当你欣赏一幅照片的时候,第一视觉落点在哪里?总结一下,你会发现一些规律。 如果给摄影家们提一个问题:举起了照相机,你首先关注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把“构图”摆在第一位。因为构图能支撑起画面,构图能决定一切。 怎么样构图,学过摄影的人都会很容易的说出构图原则一、二、三……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说到:摄影师的情绪在构图时有重要作用。
此话先撂下。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咱们一起读两首诗:
唐诗中有两首描写边关风情的诗,题目都是“出塞”,都被称为七绝中的巅峰之作。
其一,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首句描绘了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其源远流长,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 “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前两句纯写景,但是由“远”,“孤”等字的使用,让风景浓染了某种情绪。第三句递转为作者情绪的抒发,借羌笛,《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春风”“寄予者作者的期望和无奈,表达得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此诗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另外一首,是王昌龄的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由写景入手,重在议论抒情,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深入联想,说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议论道: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对汉李广的缅怀,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两首出塞诗对比,都是写景记事抒情,前者多凄凉悲壮,后者多壮烈豪迈。不仅画面壮丽,读来似若在眼前,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情绪更是动情、动心,让人感慨不已。 诗即画,画即诗,诗画皆是情。情感情绪决定文字的运用,决定描绘的画面构成。 上文赏诗做铺垫,旨在说摄影。题目即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情绪直接影响摄影的构图,影响主体和主题的确立。
大家知道,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在摄影艺术创作中除了掌握基本的技能外,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作品获得较强烈的表现和交流感染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写到此,我想到了前些日子承德摄影家网上的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很简洁,一棵树,一匹孤零零站立不动的马,空阔的原野,辽远的天空。作者好像是身材太好。(我要用这幅摄影做例子来说明中心论点。此刻我在网页中搜索了一会儿,找不到,如果作者看到此文,请把原作再发到跟帖中)。当时,对这幅作品我看了很长时间,心有所感,因有其它事情没有及时写出,但一直存于心中。 恰好木兰风网上有新作,请看: 题目 天地间 念天地之悠悠,叹人生之须臾。无论是从画面语言,还是从题目,读者都会体会到作者的心境,情绪。
看下面两幅,都以近树为主体,,表达的情感是不一致的。
快乐影人拍摄
五支队的兵拍摄
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片,在人文类的题材中作者的情绪表现更为明显,请看温泉拍摄的板城老街组照之一:
板城老街 作者 温泉
是记录,是追思,是留恋,还有对将要改变的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