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热河土人 于 2018-3-16 18:09 编辑
由李清照的词谈到 摄影的画面语言
诗词作品,摄影作品都属于形象思维,造型艺术。 诗词以极其精炼的词句高度提炼、概括、描绘、表现外物的影像和内心的感受。作者有较强的画面感语言驾驭技巧,让读者通过字词在大脑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幅幅画面。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就叫“画面感的语言”。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画面感的语言,能使一首诗词文采斐然,生动形象地复活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让人由衷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力量。
摄影画面是体现摄影作品内容的物质形式。 摄影作品与文字是互相映照的,所不同的是用具像表述抽象。我们把这种具象称作摄影的画面语言。任何摄影作品,只有符合摄影画面语言的表达规律,才能为欣赏者所接受。 摄影家的思想情感通过摄影画面表达,欣赏者对摄影作品的认识感受也只有通过摄影画面才能产生。摄影画面是联系作者和读者欣赏的桥梁。 无论是文学的诗词作品,还是摄影作品,画面语言决定作品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精粹与凡俗。 那么,好的画面语言,可有标准?一切文艺作品都有通用的审美原则,都要让读者产生真实感 、现场感、震撼感 、激励感、悲悯感。画面直指人心,这就是标准。
这里,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李清照的词:
一、《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看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把语言变成画面,我们看一下画家因词而作的画:
二、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大意是: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词人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小令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看画家的画作: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画家把文字语言变成画面语言的例子。 能给我们摄影人什么借鉴呢? 作家、诗人把画面转换成文字。画面语言和文字语言,心理语言要能够互相转换。摄影是由真实到画面,但却是,是经过选择、提炼、剪裁、压缩后把真实的立体的具象变成二维的画面。 面对眼前的美景,摄影人要让没有到过现场的读者,也能通过自己拍摄的画面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这就是成功的作品。 要能做到这样,需要独立自考,要内心自省,此刻我有什么样的情绪,确立怎样的主题,因主题而选择素材,确定结构画面,剪裁,舍取,运用个人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技巧,提炼,塑造画面语言,以求达到能令人感动的完美的画面,要让读者能够读懂。
诗词把画面变成文字语言,画家再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画面语言,诗人和画家一定有超越时空的心理沟通。前人的一切诗词、绘画都对摄影人有启迪意义。摄影人多读诗词,加强文学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必定会影响到创作诗情画意的摄影作品。不仅是对主题立意有启发,对命题也大有裨益!
2016.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