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8-30 来源:承德市写作协会 浏览量: 次
第7讲 用光
摄影是在用光作画,没有光也就没有“影”可言。
中国画的笔法,是由点、线、面组成,而线条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墨法,就是利用水的作用,产生了浓、淡、干、湿、深、浅不同的变化。中国画的书写线条的方法被称为“用笔”,中国画用水墨的方法,被称为“用墨”。
阴雨天光线如梦般朦胧。
摄影是在用光作画,没有光也就没有“影”可言。
光具有造型功能。通过对光的选择调控,可以逼真地再现被摄物体的形状、质感、色彩和空间感;可以强调、突出被摄体的气质和神韵;可以渲染被摄景色的情调,营造意境。
初升的太阳火红热烈,正午的阳光强烈灼热,多云天的光线如天鹅绒般柔软,阴雨天的光线如梦般朦胧,月光下除了静谧还有几分神秘……不同类型的光照,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应。摄影者应该学会观察各种光线,了解和掌握光的特性,掌握光线照在物体上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提高对光线的敏感性,善于从各种光线形态中选择最合适的光线来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
一、光的物理特性
1.光与光波
光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大部分电磁辐射都不能被人眼直接看到,人眼只对波长在380~760nm这一狭窄范围内的光敏感。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波长在380~430nm的光为深紫色,波长在450~485nm的光为蓝色,485~495nm的光为青色。不同波长的色光均匀混合后就形成人们常见的白光。若将日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就会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谱色。
光具有造型功能。通过对光的选择调控,可以逼真地再现被摄物体的形状、质感、色彩和空间感;可以强调、突出被摄体的气质和神韵;可以渲染被摄景色的情调,营造意境。
初升的太阳火红热烈,正午的阳光强烈灼热,多云天的光线如天鹅绒般柔软,阴雨天的光线如梦般朦胧,月光下除了静谧还有几分神秘……不同类型的光照,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应。摄影者应该学会观察各种光线,了解和掌握光的特性,掌握光线照在物体上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视觉效果,提高对光线的敏感性,善于从各种光线形态中选择最合适的光线来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
一、光的物理特性
1.光与光波
光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大部分电磁辐射都不能被人眼直接看到,人眼只对波长在380~760nm这一狭窄范围内的光敏感。不同波长的光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波长在380~430nm的光为深紫色,波长在450~485nm的光为蓝色,485~495nm的光为青色。不同波长的色光均匀混合后就形成人们常见的白光。若将日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就会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光谱色。
正午的阳光强烈灼热。
2.光源
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源如太阳光、星光、闪电、萤火虫光等;人工光源如电光源、火焰光等。
3.光源的色温
人们常用色温来描述光线的冷或热。色温是光源光谱成分的物理标示,单位为K。具体地说,就是把物理学所定义的绝对黑体从-273℃开始加热,当温度不断升高时,绝对黑体会发出辐射光,而且辐射光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出现下列的色光变化:黑色-红色-橙色-黄色-白色-青色-蓝色,其中黑色的色温最低,白色的色温居中,蓝色的色温最高。白光的色温为5500K。光线越红(暖),色温越低;光线越蓝(冷),色温越高。
4.照度和亮度
对光源的明亮、强弱程度的表述,在摄影照明中一般采用照度和亮度两个概念。照度,是物体表面接受到光源投射来的光照强度。亮度,是物体接受照明光线后反射出来的明亮程度。亮度不仅取决于光源的强度,同时与物体表面的反光率密切相关,它是由光源的照度和物体反光率综合形成的。如两个物体在同一光源同一照度下,距离相等,浅色光滑的物体就比深暗粗糙的物体显得更亮,因为前者表面的反光率比后者表面的反光率大。
5.光的运动现象
光线投射到物体表面后情况是多变的,有的被物体吸收,有的穿透物体形成透射光,有的被物体表面反射出来。摄影的任务就是要再现出这些光照的变化情况。
月光下的静谧与神秘。
(1)光的吸收:光线投射到表面灰暗、粗糙的物体上后,常常有来无回,或者来多回少,这就是光的吸收。光被吸收的特征在摄影中经常使用。如拍摄灰色物体时,为了反衬突出主体,常用反射率低的深暗物体作背景。
(2)光的反射:光线投至物体,其表面显现出色彩、质地和肌理等状态的物理现象,就是光的反射。物体表面结构和颜色不同,光的反光率不同,显现的亮度也不同。光的反射可分为三种基本形态:镜面反射、漫反射、半漫反射。物体对光的反射强度将影响摄影师对光的选择和处理,如画面中有过分刺眼的反光物体,就要适当避开。反光率不同的物体如何搭配,还直接影响画面的亮度布局、影调结构等。
初升的太阳火红热烈。
(3)光的透射:光线从介质中穿行而过即透射。光的透射有两种:一是直接透过介质(如透明玻璃、塑料、水)进行照射,形成直射光。二是半透过介质(如描图纸、毛玻璃、网纹玻璃)进行照明,将传递的光线漫射开来,形成柔和的散射光。直射光斜向射人透明体时,有时会出现折射现象。如一根直棍插入水杯中,可以看到棍子在水面处变弯了,这就是光线折射的缘故。
在现实中,物体的形态是各种光照效应的综合效果,同一个物体,它可能既有漫射、反射,也有一些吸收、透射和折射。
二、用光六要素
1.光度
光度是照度和亮度的总称。光度与曝光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光圈的大小和快门速度。也间接地影响景深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成像清晰度。
2.光质
光质是指光的硬、软性质。所谓硬,指光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轮廓鲜明,反差高(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所谓软,指光产生的阴影柔和、不明快,轮廓渐晕,反差低。硬光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它使被摄物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有助于质感的表现。硬光往往给人一种刚毅、富有生气的感觉。软光则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它适于反映物体的形态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细节。软光往往给人以轻柔、细腻之感。
光质的硬软同光源的大小及光源与被摄体距离有关。一般地,小和远的点光源往往会产生明显的硬光效果,像聚光灯、小型闪光灯和直射的太阳等;大和近的面光源则较容易产生软光效果,像大型的蒙罩光源、薄云遮日的天空等。
硬光效果。
软光效果。
3.光位
光位也称光的方向,指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摄影中,光位决定着被摄体明暗所处位置,同时也影响着被摄体的质感和形态。
(1)顺光
顺光,是指光源从拍摄方向正面射向被摄体的光线,所以也称正面光。在顺光的照明下,被摄体的正面均匀受光,投影落在背后,同被摄体重叠;画面的明暗配置,主要由被摄体本身的色调来调节。这种光线比较平淡,明暗反差小,影调层次也不够丰富,既不易表达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纵深感,也不利于表现物体的表面质感。在顺光条件下拍摄人物肖像,影像往往显得平淡无力,立体感不明显,质感不强,缺乏层次,缺乏生气;但是,可以柔化皮肤,减弱脸上的皱纹,使瘦削的脸型显得丰润。
可采用以下办法来弥补顺光的不足:利用被摄景物的线条透视,以加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构图时,注意选择色调对比强烈的物体,使画面影调层次富有变化;在背景的选择上,尽量使明亮的主体配置在深色背景上,或将深色的主体配以浅色背景,使主体和背景分开;利用色彩特性来弥补顺光的不足,还可利用冷色远、暖色近的原理,加强画面空间纵深感效果。
(2)侧光、斜侧光
侧光,是指光源从被摄体的左侧或右侧射来的光线。
如果光线是从被摄体的侧前方射来,与被摄体成45°左右的角度时,则称为前侧光。前侧光也称斜侧光。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的视觉习惯。在前侧光的照明下,被摄体大部分受光,投影落在斜侧面,有明显的影调对比,明暗面的比例也比较适中,可较好地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表面质感。这种光线在人物摄影中使用比较普遍。在运用时,可以前侧光为主光,正面由辅助光补助,以取得轮廓线条清晰、影调层次丰富、明暗反差和谐的效果,从而较好地表现人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心情绪。
当光线与被摄体成90°左右角时,称为侧光。在侧光的照明下,投影落在侧面,景物的明暗阶调各占一半,能比较突出地表现被摄景物的立体感、表面质感和空间纵深感,造型效果好。特别是在拍摄浮雕、石刻、水纹、沙漠以及各种表面结构粗糙的物体时,利用侧光照明,可获得鲜明的质感。如采用侧光拍摄风光照片,画面层次丰富,立体感和空间感强;若景物光比太大,应注意画面反差的调节。一般来说,90°的侧光不宜拍摄人像,因为侧光会使人的脸部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阴阳脸,很不美观。但有时用侧光,也能较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运用侧光和前侧光摄影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很好地利用侧光所形成的光影来安排画面构图,通过对光影的合理安排,力求达到比较理想的画面效果。二是要适当处理好光比。一般来说,反差不宜过大,光比一般在1∶2或1∶3左右为好,通常不宜超过1∶4。控制光比反差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加用辅助光,二是尽可能利用周围景物的反射光。
(3)逆光、侧逆光
逆光,是指光源正对着照相机镜头,从被摄体背面射来的光线。如果这光线是从被摄体的左后侧或右后侧射来,则称为侧逆光。
逆光、侧逆光有较强的表现力。在逆光或侧逆光的照射下,景物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同时也为被摄景物勾画出了明亮、清晰的轮廓线条,这种轮廓线条可以分隔前后景物,突出画面主体,增强影调层次,制造特殊气氛。逆光还有利于表现空气透视现象,能充分表达空间深度及环境气氛。拍摄人物或景物众多的场面,逆光能强调出数量,影调层次也能得到充分表现。
逆光。
逆光还能使物体的表面质感得到较好的表现。如拍摄雪景、沙漠以及表面结构比较粗糙的物体,采用逆光或侧逆光照明,不仅能使影调层次丰富,甚至被摄体的细微纤纹颗粒都能清晰可辨。用逆光拍水,能把水的影调、层次和质感表现得更加有趣,特别是那粼粼波光,如同一片浮在水面的珠宝在熠熠闪烁。
逆光对景物色彩的透明度也有较强的表现力。如用逆光或侧逆光拍摄风光,可使画面晶莹透亮,层次丰富,色彩饱和度高,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色彩效果。
在画面的背景处理方面,逆光也有其独到之处。为了表现主体,逆光能净化画面,把杂乱无章的东西都隐没在暗影中,同时它又借助镜头造成虚实对比,使背景中散乱的光线形成一圈圈白色光点,这种光点给人以朦胧、活泼、虚幻、动荡的感觉,给画面增添艺术魅力。
逆光摄影,还宜于拍摄剪影照片,而每天的日出、日落前后,正是借助天空彩霞拍摄剪影照片的最佳时间。
(4)顶光
顶光是来自被摄体上方的光线照明。在顶光照明下,景物的水平面照度大于垂直面照度,景物的亮度间距大,缺乏中间层次。在顶光下拍摄人物,会产生 反常的、奇特的效果,如前额发亮,眼窝发黑、鼻影下垂,颧骨显得突出,两腮下方会产生阴影,不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美感,因此通常情况下顶光照明条件并不适合人像的拍摄。在必须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辅助光提高阴影亮度,形成小光比,也可获得较好的造型。
在风光摄影中,顶光一般只适合低矮景物的拍摄,所拍摄画面影调反差小,空间感和立体感不足。
逆光剪影——天·地·人。
(5)脚光
脚光在自然光中不存在,因为自然光总是高于被摄体的。
4.光型
对被摄体而言,拍摄时,它所受到的照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各种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光型就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对被摄体起的作用。光型通常分为主光、辅光、轮廓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5种。
45度侧光拍摄。
90度侧光拍摄。
(1)主光
主光是被摄体的主要照明光线,它对物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表现起主导作用。拍摄时,一旦确定了主光,则面画的基础照明及基调就得以确定。从光位来说,顺光、侧光、逆光、甚至顶光和脚光均可做主光,只要对被摄体的表现有利就行。有一点需注意,对一个被摄体来说,主光只能有一个,若同时将几个光源用做主光,被摄体要么受光均等,分不出什么是主光,画面显得平淡;要么几个主光同时在被摄体上产生阴影,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2)辅光
辅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主光所产生的阴影部位的亮度,使阴暗部位也呈现出质感与层次,同时减小影像反差。辅光的强度不能强于主光的强度,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并且容易在被摄体上出现明显的辅光投影,即“夹光”现象。
直射光的拍摄效果。
(3)轮廓光
轮廓光是用来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轮廓光赋予被摄体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和侧逆光常用轮廓光。轮廓光的强度往往高于主光的强度。深暗的背影有助于轮廓光的表现效果。
(4)装饰光
装饰光用来对被摄体局部进行装饰或显示被摄体细部的层次。装饰光多为窄光,人像摄影中的眼神光、发光,以及商品摄影中饰品的耀斑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
(5)背景光
背景光是照射背景的光线,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被摄体、渲染环境和气氛。自然光和人造光都可用作背景光,背景光的用光一般宽而软,并且均匀,在背景光的运用上,特别要注意不能破坏整个画面的影调协调和主体造型。
5.光比
光比是摄影上重要的参数之一,指照明环境下被摄物暗面与亮面的受光比例。光比对照片的反差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光比对于摄影最大的意义是画面的明暗反差。反差大则画面视觉张力强;反差小则柔和平缓。很多摄影人所说的硬调即是高反差,软调即低反差。
人像摄影中,反差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高反差显得刚强有力,低反差显得柔媚。风光摄影、产品摄影中高反差质感坚硬,低反差则客观平淡。
6.光色
光色指光的“颜色”,通常也称为光源的色温。对黑白摄影来说,光色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彩色摄影中,光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胶片摄影必须选择同胶片平衡色温相一致的照明色温,数码摄影必须调整好白平衡。